反常核吸收现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反常核吸收现象

反常的开端1930年,我国科学家赵忠饶在研究由放射性原子核所放出的高能射线被物质吸收的规律是,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用经典粒子的理论解决,更无法用电磁理论。因为光子束应当被电子吸收而跃迁,但这个试验显示出被原子核吸收了

当时把这称呼为反常核吸收现象。在这种过程中,会辐射出一种能量约为0.5MeV的光子,而且各向同性,即各方向强度相等.这不仅有悖于当时刚现出雏形的光电理论,甚至违反了能量守恒这个物理学的根基.这预示这重大突破的必然到来

证明

试验证明1932年,安德森用云雾室研究宇宙射线时得到一张照片,如上图.这张照片中显示的是一个带正电荷粒子的轨迹,而根据质量和曲率的计算这个粒子却怎么算都是电子.安德森当晚一夜没睡,他知道他历史性的证明了正电子!也就是反粒子.他也因此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奖.这个现象的实证似乎在揭晓 反常核吸收现象的答案.

理论证明反常核吸收现象的原理现在已经被大部分粒子物理学家承认,也已经在一些大型粒子对撞机中得到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一般认为的能量只存在正的,当一个物体消耗能量时达到0时即停止,不会有负能.然而根据狄拉客的公式,能量不仅有负的,还跟正的一样多.而且每个粒子都有一个反粒子,也就是大小自旋一样,磁矩和电荷相反的粒子.因此 ,反常核吸收现象实际上是一个表面现象.因为当物体被辐射时受激跃迁,一个光子生成一对正负电子.但这违反了动量-能量守恒,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有原子核的参与.

所以受激辐射出来的会是原子核,但原子核本身只是"催化剂".表征是原子核吸收,这个现象因此得名也因此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