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鼢鼠

概述中文名:原鼢鼠
学名: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a
类属:啮齿目 仓鼠科
别名:鼢鼠、中华鼢鼠、瞎老、瞎狯、瞎老鼠、瞎瞎。
示例:甘肃秦安和内蒙古阿木乌苏中中新世晚期一晚中新世的4种早期原鼢鼠:Prosiphneus qinanensis sp.nov.、Pr.qiuisp.nov.、Pr.haoi sp.nov.和Pr.1icenti Teilhard de Chardin
地理分布: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湖北等地。
形态特征体型似东北鼢鼠,体稍粗壮。成体鼠体长190-250毫米左右,一般雄性大于雌性。头宽扁,鼻端平钝。四肢较短,前肢粗壮有力,具有镰刀状锐爪,第二与第三趾的爪近等。外耳壳退化,匿隐毛下。眼特别小,尾细短,被有稀疏的短毛。
原鼢鼠的体毛,细而柔软,极为浓密,背部多呈锈红色,灰褐色毛基。唇周围略显白色,额部中央一般均有一圈白色斑点。腹毛为灰黑色,尾毛稀疏呈污白色。
上颌第三臼齿后方有一个延伸的小突起,其齿之外侧有3个凹入角。
生活习性原鼢鼠终年营地下生活。广泛栖息于农田、草原、山坡、梯田及河漫滩等处。在青海高原地区可栖息于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中。尤其在土壤疏松而潮湿的阶地、坡地、沟谷等植被茂密的地区以及牧草生长良好的草原上数量最多。
原鼢鼠的洞道相当复杂,在它栖息的地面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土堆,地面上无直接敞开的洞口。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条与地面平行、距地面8-15厘米、洞径为7-10厘米的主干道,沿主道两侧挖掘多条觅食洞道。比主干道更深一层的洞道称为常洞,一般距地面约20厘米,是鼢鼠由老窝道主干道进行取食等活动的通道。洞道比较宽大,内有临时仓库。
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条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称为朝天洞,是来往与“老窝”的道路。“老窝”距地面150-300厘米。一般雄性的较浅,雌性的较深。在老窝中,一般均无巢室、仓库及便所。巢室直径约15-29厘米,巢深10-13厘米,内径14-18厘米。巢重297-608克。
原鼢鼠不冬眠,昼夜活动。由于它终年营地下生活,掌握它的过冬规律十分困难,只能根据地面上痕迹和封洞的习性判断。一般每年由两次活动高峰,春季4-5月,觅食活动加强,同时进行交配,到6-8月交配结束,天气炎热,活动减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开始盗运贮粮,活动又趋向频繁,出现第二次活动高峰。所以在春、秋两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窝内贮粮,很少活动。据封洞和捕获时间分析,一天之内早晚活动最多。雨后更为活跃。
食性与繁殖原鼢鼠的食性很杂,一般是和它栖息地附近的农作物一致。
原鼢鼠繁殖期一般在4-6月间,5月为繁殖高峰期。在宁夏8-9月繁殖第二胎的,原鼢鼠一年究竟繁殖几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般每胎2-4只,最多7-8只。
为害特点原鼢鼠是农、牧业的主要害鼠,在农区,由于它们咬断作物根部,致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从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断垄。由于大量盗运贮粮,影响作物收获量。
在牧区,破坏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减少草场面积。由于洞道纵横交错,害造成表土流失,促进草场退化。
在林区活动,危害幼林,啃食幼树根系,致使幼树枯黄以致死亡,严重破坏人工育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