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炳康

柳炳康 ,男 1952.07.04 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留校任教。1988年6月研究生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聘任为教授。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土建学院副院长[1],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土建学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安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工程力学》期刊编委会委员 。
研究方向及特长:主要从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及震害预测 、房屋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方面的研究 。
教学工作:1982年起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混凝土基本理论、混凝土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等5门本科生课程;主讲结构振动控制、结构抗风设计等4门研究生课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教材4本,参编教材2本。
科研工作及成果:
近几年先后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偏心节点抗震性能”,国家地震局攻关子课题“合肥市防震减灾对策系统”,中日合作项目“钢筋混凝土壁式结构竖向接合部抗震性能研究”,安徽省建设厅科技项目“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框架结构体系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等纵向课题研究,以及横向课题“结构易损性分析及抗震鉴定”,“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预应力管桩与承台接合部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等项目研究。
学术论著:近五年来在建筑结构学报 、工业建筑 、建筑结构 、工程抗震 、同济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3篇。
主编土木工程专业系列选修课教材《 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世纪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 、《 混凝土结构 》(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参编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
社会贡献: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应四川省建设厅的邀请,柳炳康教授5月28日~6月5日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房屋震害调查和结构安全性评估。汶川地震后,震中周边城市房屋大量受损,需要对地震灾区的住宅、学校、医院及公共场所的房屋进行房屋抗震安全性鉴定,以决定每所房屋的损伤程度和使用价值。
柳炳康教授5月28日到达成都后,根据四川省建设厅的安排,分派到德阳开展工作。工作期间,白天对地震受灾房屋进行检测评定,晚上整理评估报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鉴定评估小组完成了55栋房屋的抗震安全性评估,鉴定面积达19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德阳军分区、公安消防办公楼等抗震救灾指挥中心,以及邮电、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在此期间还结合本人所从事的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和结构检测鉴定工作,进行了房屋震害调查,足迹踏遍绵竹、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区,为今后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和抗震设计方法的改进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在德阳工作期间,柳炳康教授严谨的工作态度、高效的工作节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合肥工业大学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授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一面锦旗,上面写道“心系灾区抗大震,无私支援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