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装风电
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9日,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集合集团公司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以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为主体成立的大型风力发电装备研制和关重零部件设计开发的专业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成立得到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和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肩负着打造集团超百亿产业的重点非船民品项目和创建重庆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重任。公司主要合作伙伴分别在系统集成、增速箱、中型发电机、计算机控制、钢结构、大型铸锻件、液压等技术和产品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公司整合有关企业的人才精英形成合力,加强与各科研院所和社会研究机构的协作,共同研制和开发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到目前为止,海装公司建立了一支包括2名博士,8名硕士,40多名大学学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分别与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船重工集团702所、709所、712所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利用各自优势,发挥自身特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风力发电机组。
公司发展目标是2007年完成850KW、2000kw 风力发电机组样机调试及小批量生产;2008年实现批量化生产,同时研制更大功率的发电机组;到2010年实现年产35万kw风电机组,2015年产量达到100万kW,形成多品种、适合近海和内陆、各种地理和气象环境要求的国产化风电机组制造规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全体员工正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我国风电事业振兴和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努力奋斗。
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世界上已经有海上风电场和正在开发中的国家包括德国、瑞典和法国。在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方面,德国的规划可谓气势宏伟,累计安装容量排名第一,称得上是欧洲地区的主阵地。丹麦在风力发电领域占有领导地位,丹麦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场。
在世界海上风电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的背景下,中国海上风电场建设也拉开了序幕。
在海上风电方面,中国东部沿海的海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不仅资源潜力巨大且开发利用市场条件良好,只是由于中国沿海经常受到台风影响,建设条件较国外更为复杂。
2004年,广东南澳总投资达2.4亿元的海上2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已经获得批准立项,这是中国首个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2005年中,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开发区管委会与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建设总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的国内第一个大型海上风力发电场。2007年底,上海市东海大桥10万千瓦风电场投资业主的招标评标工作在上海圆满闭幕。2007年11月28日,地处渤海辽东湾的中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正式投入运营,这为今后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积累了技术和经验,标志着中国风电发展取得新突破。
中国尚缺乏海上风电建设经验,海上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以及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刚刚起步,海上风电建设技术规范体系也亟需建立。通过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将对海上风电有关技术进行专题研究,逐步建立海上风电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为中国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海上风力发电在未来30年内将会得到大力发展,中国计划在距离海岸大约30英里的地方大规模建造水上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可能建在巨大的浮体上,也可能深入水下120英尺建在大陆架上。鉴于海面上风力通常比地面上大,因此海上风力发电更具有发展前景。未来20内海上风力发电量将能够达到750亿瓦,几乎达到中国所有发电站装机容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