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沉香

拉丁名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中文名 土沉香(原名牙香树,又名白木香)
拉丁科名 Thymelaeaceae
中文科名 瑞香科
保护级别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景洪)
现状 渐危种。土沉香又称白木香,是我国特有而珍贵的药用植物,近年来由于采取沉香供药用,损伤林木极为严重,分布较为集中的林木已被砍殆尽,现仅有零星散生的残存植株。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一般生于400,在海南可上达10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6-20米,胸径50一90厘米;树皮暗灰色,平滑,内皮白色,纤维发达,易剥落;小枝红褐色,幼时疏被柔毛。叶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5一10厘米,宽2一5厘米,侧脉15一20对,网脉纤细,近平行,不明显;叶柄长约5毫米,被毛。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芳香,被柔毛;花萼浅钟状,5裂;花瓣10,鳞片状,着生萼管的喉部,雄蕊10;子房卵圆形,被毛,二室,每室1胚珠,花柱极短或无。蒴果倒卵圆形,木质,长2一3厘米,径约2厘米,顶端具短尖头,基部收缩,被短柔毛,熟时2瓣裂;种于1或2,基部有长约2厘米的尾状附属物。
特性 分布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属高温多雨、湿润的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19--25℃,1月平均温13--20℃,7月平均温约28℃以上,极端最低温偶可下达-1.8℃,年降水量1600--2400毫米,相对湿度80--88%。喜土层厚、腐殖质多的湿润而疏松的砖红壤或山地黄壤。多生于山地雨林或半常绿季雨林中。常与托盘青冈 Quercus patelliformis Chun、黄桐 Endospermum chinense Benth.、橄榄 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水石梓Sarcoperma laurinum等混生。为弱阳性树种,幼时尚耐庇荫。幼年生长较慢,10年后逐渐增快,20-30年生植株,年平均高生长可达90厘米,平均胸径生长可达1厘米。3-5月开花,果实9-10月成熟。
保护价值 药用沉香是由于本种树干损伤后被真菌侵人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为了永续利用,亟待保护和发展这一珍贵的药用植物。
保护措施 建议在海南崖县、保亭或乐东等地设立自然保护区,其它各地的大树、母树要划定为保护树,严加保护,并营造土沉香经济林。广州、南宁、大新、福州、厦门等地有少量栽培。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采摘成熟果实,晾干,种子寿命短,应即播种。播后15-30天,种子可发芽出土,约经6-8个月,当苗高60-80厘米时可出圃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