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丸
黄连丸-《朱氏集验方》卷六。【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六。
【组成】黄连吴茱萸
【用法】上二味各等分,同炒令紫,色不得过黑,去茱萸,只以黄连一味软饭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米饮下30~50丸,每日二服;更以胃风汤煎,如法吞下。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肠风下血。
黄连丸-《外台秘要》卷二十五【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异名】黄连阿胶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组成】黄连30克 茯苓60克 阿胶30克(炙)
【用法】先捣黄连、茯苓为末,调阿胶为丸,晒干。每服30~40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渐加至60丸。
【主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丸-《鸡峰》卷十九。【组成】黄连不以多少。
【来源】《鸡峰》卷十九。
【主治】渴。
【方法】上药纳猪肚中,饭上蒸烂,同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米饮送下。
黄连丸-《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组成】黄连3两,黄芩3两,龙骨4两,黄柏3两,升麻3两。
【来源】《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主治】脓血利。
【用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以白饮送下,日3次。
黄连丸-《魏氏家藏方》卷七。【组成】黄连2两(去须),生姜4两(并锉作骰子块)。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七。
【主治】大便下血。
【用法】上同炒香熟,去生姜,只用黄连,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以乌梅汤送下。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一七八。【组成】黄连(去须)3分,龙骨3分,赤石脂3分,当归(锉,炒)3分,白石脂半两,乌梅肉(炒)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主治】小儿赤白痢。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空腹煮白粥饮研下,1日2次。渐加至10丸。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组成】黄连(去须)、白茯苓(去黑皮)各等分。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主治】心肾气不足,思想无穷,小便白淫。
【用法】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煎补骨脂汤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黄连丸-《医方类聚》卷八十五【药物组成】生干地黄、胡黄连。
【处方来源】《医方类聚》卷八十五引《王氏集验方》。
【方剂主治】吐血、衄血。
【制备方法】上为末,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睡时茅花煎汤送下。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三。【药物组成】黄连(去须)1两,白芜荑(去皮,炒)半两,麝香(研)1钱。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方剂主治】小儿疳(匿虫),或口齿生疮,或肛门伤烂。
【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用法用量】1-2岁每服10丸,以温米饮送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