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天安门城楼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琉璃装饰物,古代称为大吻或正吻。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天安门为重檐歇山

龙吻

顶,共有正脊一条,垂脊8条,在正脊与垂脊上共有十个龙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在古代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回、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古代建筑正脊两端的龙吻,过去又称为“鸱吻”。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龙吻。唐代以鸱吻为主,明清两代才由龙吻取代了鸱吻。据《唐会要》所载: “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人们当时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封建社会,装饰性建筑构件被蒙上了迷信色彩。晋代之后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了“吻”字,成了“鸱吻”。明代则进一步改进,把鸱吻变成了龙吻。明代龙吻嘴张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三部分,而清代龙吻张得较小,仅能吞住盖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条在龙嘴的下唇以下了。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系清代琉璃制品。

如果人们仔细观看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在七颈背上还插有一把宝剑,并露出伞形剑靶。它起装饰龙吻、增加其华丽气势的作用。据说,这是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剑靶是明清两代才出现在大吻上的。明代以前虽有龙吻但多不插剑靶。明清两代龙吻上的剑靶杂外形上也有区别,明代剑靶外形为宝剑剑柄,剑柄的上部微微向龙头方向弯曲,顶部做出五朵祥云装饰;清代剑靶外形也是剑柄,但上部是直的,没有向龙头方向弯曲,顶端雕饰的图案是鱼鳞装饰。天安门龙吻上的剑靶属清代形制。

在天安门屋顶上,除屋脊上的龙吻外,两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亦称垂脊吻,其体形略小,呈前趋势,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

csol中的龙吻传说中使用神龙的利爪精工细琢而成,刀锋间暗藏灵龙气韵,能激活AK47·赤龙和M4A1·青龙枪身上龙纹的灵气,使武器拥有装弹速度加快的神奇效果。

龙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