鰟魮鱼
【药材名】鰟魮鱼
【拉丁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名称考证】鱊鮬,鳜鯞,婢聂,青衣鱼,旁皮鲫,鮬鱼,文魮
【科目来源】鲤科动物
【药用部位】中华鰟鮍鱼的肉。
【性味归经】甘、温;滇南本草:味甘入肺、肾二经
【功效主治】补气健脾、补益元气。治脾胃气虚、纳少便溏、肾阳虚。
【用法用量】 煎汤:煮食50克。
【动物形态】中华鳑鲏鱼
体侧扁,高而短,略呈卵圆形。体长约4~15厘米。头小,眼大,口端位,鳞圆,侧线不完全,鳞片30~40。背鳍Ⅲ9~10。臀鳍Ⅲ8~10,起点在背鳍后部之下。尾鳍分叉。体背灰绿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栖于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类植物为食。多分布华东、华南一带。
鳑鲏鱼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尚有刺鳑鲏、石鲋鱼及小须鱊等种。
【采集贮藏】《食物本草》,《尔雅》,《食物本草》
【资源分布】多分布华东、中南一带。
【古籍考证】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①《尔雅》郭蹼注:“(鰟鮍鱼)小鱼也,似肠子而②孟铣:“卿鱼与JIE,其状颇同,味则有殊。其鱼腹上有米色宽大者是卿,背高腹狭小者是 JIE,其功不及卿鱼。”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椭鱼一名鰟鮍鱼,形类卿鱼而小,扁身缩首,颇似竹蓖,处处湖泽有之。冬间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气,味稍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