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铁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纵贯线

营运地区台湾

服务种类 客、货运

路线长度 371.8公里

车站数 103(含起讫站及2货运站)

主要路线 北段

海岸线(海线)

南段

次要路线台中线(山线)

分支路线 成追线

主要车站 基隆、台北、桃园、新竹

竹南、苗栗、台中、彰化

斗南、嘉义、台南、高雄

列车编制 自强号

莒光号/复兴号

区间车

轨道标准 1,067毫米(窄轨)

营运单位台湾铁路管理局

纵贯线,俗称纵贯铁路,为台湾铁路管理局(简称台铁)经营的传统铁路干线,也是台铁西部干线的核心路线

路线一览

纵贯线 (北段):基隆=竹南

海岸线:竹南=追分=彰化

成追线:成功=追分

台中线:竹南=成功=彰化

纵贯线 (南段):彰化=高雄

沿革纵贯线起于基隆,迄于高雄,全线贯穿整个台湾西部走廊,不但将西部的各主要城镇全部联系於一体,并促成了台湾第一次的空间革命。第二次则是1978年全线通车,基隆至凤山的中山高速公路。第三次是2007年通车,台北至左营的台湾高铁。纵贯线的兴建,始於清领时代末期,时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规划,当时已经完成基隆至台南的选线规划,但不久之後刘铭传即遭去职,使得当时只完成基隆至新竹的路段。1896年,日本开始统治台湾之後,立即将纵贯铁路的兴建列为首要的施政计画。日人新线与清代旧线有九成以上的大幅度修正,外加由南部地方开始新建的的路段,终於在1908年於中部接轨,全线通车营运。为此,台湾总督府在同年10月24日,於台中公园举行「纵贯铁道全通式」。

早期兴建的纵贯线是从基隆、台北经由苗栗、台中到达台南、高雄(今高雄港站),不过因为苗栗至台中间大部分的路段皆穿越山区,火车在此路段无法以一般的速度行驶;而在日本於台湾的统治逐渐稳定、岛内经济逐渐发达後,此现象严重影响到南北的货运运输,之後更於1917年发生了「滞货事件」。台湾总督府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交通瓶颈,决定在竹南到彰化间沿著台中港等中部沿海地带新筑一条平行的新线,称为「海线」(正式名称为「海岸线」),并将海线的尾端分别连接至台中和彰化(其中连接至台中的路线,即是今日的成追线);而原来的竹南经台中到彰化的路段则称为「山线」(後来定名为「台中线」)。海线於1920年全线通车之後,竹南以北到彰化以南的累计里程也一度经由海线计算。

1946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後,因整体经济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是在台铁当时的设施不足以应付日益成长的客货运量之下,纵贯于1970年代开始进行全线的电气化工程,并於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路线编制在现今台铁的路线编制中,北段、海岸线、南段为正式的纵贯线,山线则另称为台中线。但事实上台中线客运量远大於海岸线,且目前竹南站以北到彰化站以南的计费里程累计也是经由台中线(但业务上仍然沿用经海线的营业里程)。

另外,山线因为经过多次改线,目前已全线双轨(海线还尚未全面双轨化),且里程也比海线短,比经由海线还要快速。

未来发展纵贯线在启用之後,即成为台湾南北交通联系的大动脉之一,在中山高速公路於1970年代启用之前,纵贯线更是台湾西部各城市间最重要的运输路线。但在高速公路网络以及高铁陆续完成,原为服务重心的中长程运输功能受到冲击之下,纵贯线已逐渐转型为通勤铁路,转而服务西部各大都会区内的城际交通为主。未来纵贯线将配合台铁的捷运化计画,与东、西部干线统筹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营运区段,以强化台湾西部各大都会区的交通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