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夏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常夏[常夏,读音作cháng xià(ㄔㄤˊ ㄒㄧㄚˋ),日语为とこなつ]

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王族后裔,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燕国王族本为周王朝嫡系姬姓后裔,在周慎靓王姬定六年(田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燕王哙的太子姬平被杀,燕国一度被乘乱而攻的齐国所灭。当时姬职为燕国诸公子之一,曾作为人质被扣押于韩国。齐宣王灭燕国后,力谋复燕抗齐的赵国特地把姬职从韩国接出,准备复兴燕国。周郝王姬延三年(田齐宣王九年,公元前312年),齐国军队退出燕国,赵国乘机护送姬职回到新复的燕国为王,是为燕昭王。

在“子之之乱”期间,有燕国姬哙、姬平等王族后裔子孙经朝鲜半岛避难东渡至倭夷国生息,改称姓氏为赤染部氏、赤染氏等。

秦王政二十~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前222年),秦军大举攻灭燕国。在秦军攻破邯郸、赵公子嘉逃往代国后,秦军兵临易水(今河北易县)。当时燕国一片惊惶,燕太子姬丹的老师鞠武竭力主张西与代国联合,南与齐国、楚国结盟,北与匈奴结好,以共同抵抗秦国。但燕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已经均惧服秦国,不可能再组织合纵,因而采取极端的刺杀手段。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今河北易、涿)和秦军叛将樊于期的首级,与副使秦舞阳勇士前往秦国诈降。荆柯在向秦王嬴政献图时,用夹在图中的匕首行刺秦王,未遂,被“体解”而死。秦王遂派大将军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国,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仓皇逃往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军大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次击败燕太子丹的军队,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喜杀太子丹向秦军求和,秦国未允。但秦王嬴政鉴于燕、赵两国的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

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军灭楚、魏两国之后,秦王嬴政再次派大将军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秦始皇遂在故燕国之地设置了渔阳、右北平、辽西及辽东四郡。

在燕国被彻底灭亡后,其王族后裔子孙中有大量东渡倭夷国避难者,改称姓氏为常世氏、笔氏等。

到东汉朝时期,随着倭夷国被汉光武帝刘秀赐封为倭奴国,授倭王金印,随倭夷国来华求赐的使臣的副使常世氏、侍从赤染氏则得赐常氏、夏氏,回国后统改为常夏氏,成为如今日本国大姓之一,多居学者地位。

第二个渊源:源于合姓,出自常氏与夏氏联姻,属于以联姻合姓为氏。

在中国的台湾省、福建省,有常氏家族与夏氏家族联姻,其子女以父母姓合为氏,称常夏氏,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典型的近现代合姓为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中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二.分布:今福建省的漳州市、台湾省的台中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常夏氏族人分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