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墓
李商隐墓位于郑州西荥阳境内的檀山陵下,在一片旷野之中,一座被丛生的绿树荆棘覆盖的墓冢即为李商隐墓。李商隐墓冢高4.13米,东西长10.4米,南北宽约10米,东低西高,呈棺木状。墓冢面南的基部有一窄洞,仅可容身,看似墓道,实际是上个世纪中叶,当地百姓为了躲僻战乱而依墓冢挖下的隐身之洞。据当地群众讲,原来墓冢的西南100米处有小冢一座,为李商隐叔父墓,后被夷为平地,化为耕田。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开成进士,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李商隐早年丧父,生活十分困顿,他10岁那年父亲去世,随母护送灵柩回故乡荥阳。在守孝期间,从叔受书,在古文、书法、音韵上颇有造诣。开成二年(837年),举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不料他母亲于该年冬去世,他无奈离开秘书省又回荥阳守丧。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抱病在荥阳与世长辞,葬于檀山,年仅47岁。这些史料,在《李商隐传评》、《中华人物志》、《河南通志》等史籍中均有记载。李商隐的叔父李俌迁荥后,也不幸早逝,并留下遗言:“自我为祖,万世不迁。”李商隐在《祭姊文》中也说:“檀山荥水,实为我家。”
李商隐墓与刘禹锡墓遥遥相望,给荥阳的檀山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人曾有诗曰:“檀山有幸伴诗眠,连冢魂灵毓前川。洵为沃陵辉日月,荆草有痕寻古贤。”
附: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唐怀州河内(今沁阳市)。祖父迁居郑州荥阳,商隐生于其父做获嘉县令任所,3岁随父居浙江,度过6个春秋,10岁时,其父病故,随母返回故乡。自述当时境况为:“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从叔李某,不从禄仕,商隐与弟此后数年由从叔“亲授经典,教为文章”。15岁学仙玉阳,16岁著《才论》、《圣论》两篇古文,颇有声望。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18岁的李商隐,因才学出众,受天平军节度使令孤楚赏识,被聘入幕为巡官,曾以擅长奏章,驰名当时。大和六年(832年)二 月,令狐楚任太原尹、北都留宋、河东节度使、李商隐又随至太原。
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隐第一次赴京应举而落选,被华州(今陕西华县)刺中崔戎聘为幕僚。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崔调任兖海观察使,李商隐又随至兖州,不久崔戎因病去世,商隐又返回故乡。在此期间,他曾到王屋山学道,经常来往于长安,洛阳之间。大和九年(836年)应进士考,仍不第。同年“甘露之变”爆发,事后,他写了《有感三首》、《重有感》等诗,对宦官乱政予以抨击。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四月,令狐楚调任兴元(今汉中)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又聘李商隐入幕。开成三年(837年),商隐经令狐绹举荐,考中进士,但并未得到官职。同年,令狐楚死于任上。李商隐于年底随其灵枢回长安途中,亲眼看到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贫困,写下了长诗《行效西郊作一百韵》,这是他对社会问题认识的诗体总结。
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应博学宏辞科,考官本已录取,但复审时却被除名。落选后北上甘肃,入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受到王的信任,不久同王的女儿的结了婚。那个时候,唐王朝上层统治阶级中,以牛僧儒和李德裕为代表的牛、李两党争权夺利的斗争异常激烈,李商隐先是受知于牛党要员令狐楚,后又投资于属李党的王茂元。李商隐不抱朋党偏见,以“青松”自比,超脱朋党外,“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生”,表现了他对朋党迫害的浩然正气。一次他登临安定城楼,极目汀州,感怀身世,写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的著名诗句,展示了他“欲回天地”的政治抱负和进身无路的愤懑心情。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应吏部试书判拔萃科及格,得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官阶九品)。不久,又被调为弘农县尉,到任不久,因对蒙冤刑秆有宽减而触忤上司,李商隐便辞职移居关中。
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即位,李党得宠,牛党失势,李商隐的境遇有所好转。会昌二年(842年),他回长安参加吏部书判甄拔考试,以书判拔萃,授秘书省正字。不久,因母亲逝世,而离官服丧3年。此间,他种田植树,凭吊古迹,读书赋诗,著有《春宵自遣》等反映乡居民情的诗篇。会昌五年(845年)秋,李商隐守孝期满,重回秘书省做官。
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大黜李党、重用牛党,李商隐应贬为桂州刺吏的郑亚的聘请,在其幕府中为支使兼掌书记。在桂州期间,他写有《晚晴》、《高松》等诗篇,自以“高松”相比,坚信自己必将为世所用。大中二年(848年)二月,郑亚又被贬为循州(今广西龙川县),后死于任所,李商隐不得不失职北归。他在北归途中,写有《乱石》、《楚宫》等他长于奏章,次年春,又改任京兆尹参军,职典章奏。他在《娇儿诗》中,告诫儿子,切无再走读书求甲乙的老路,而要学习兵法,为国效力。
大中三年(849年)十月,新任武宁军(徐州)节度使卢弘止奏请李商隐入幕,任判官,并获得六品下阶侍御史衔。大中五年(851年)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柳中郢聘他为检校工部郎中和判官兼书记。这时期李商隐屡遭朋党打击,仕途坎坷,寄人篱下,加上亡妻之痛,精神上极度痛苦,思儿思乡之愁,导致他同佛教的接触。大中七年(853年),他捐钱在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创建了石壁5间,用金字刻 《妙法莲花经》七卷,还为精舍南神禅院的四堂的石碑写了铭文,借佛事排除自己的愁绪。
大中九年(855年)冬,柳中郢调为吏部侍郎,李商隐随之还京。次年春,柳中郢任兵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奏请李商隐充盐铁推官。大中十二年(858年)柳中郢被罢职,李商隐亦归郑州荥阳家居。是年,这位虽有抱负而仕途坎坷、屡遭不幸的著名的诗人,便在寂寞和孤独中悄然长逝于荥阳。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封建统治者昏聩腐败,勾心斗角,对研究晚唐社会历史和诗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传世名著有《樊南文集》、《玉溪生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