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久三年八月十八日政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八月十八日政变1863年(文久3年)8月18日,以会津、萨摩两藩为中心的公武合体派,将以长州藩为中心的尊攘派逐出京都的事件。

由于不满幕府对外的软弱态度,尊攘派中的长州藩与过激派公家共同策划在天皇出巡时,胁迫天皇发布诏书,假借天皇名义命令幕府实施攘夷,若幕府不肯就范,则长州藩挥师东进,一举将其埋葬。然而尊攘派谋事不密,事前既已被萨摩藩察觉(当时与长州藩对立),于是,萨摩藩、京都守护松平容保、不愿看到攘夷派得势的孝明天皇以及公武合体派公家串通一气,准备将攘夷派势力彻底驱逐出京都。

8月18日拂晓前,在两藩军队的警备下,只允许中川官、近卫忠熙、近卫忠房等公武合体派公卿晋谒天皇,使朝议一变,强调过激的攘夷不是天皇的意志。天皇发表宣言说,18日以后的行动才是自己真正的意志。结果,解除长州藩兵担任警卫皇宫的任务,并将其逐出京都。三条实美、壬生基修、锦小路赖德等尊攘派公卿七人逃奔长州(即七卿流亡)。从此,京都的尊攘派势力暂时减弱。直到庆应时期讨幕派得势之前,以萨摩、会津两藩为首的强藩大名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他们成为公武合体运动的核心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