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论
攘夷论江户末期反对与外国通商、主张击退外国的一种封建排外思想。它起源于儒学的“华夷思想”,是区别本国和夷狄的“名分论”思想。幕末时期,由于先进列强侵入亚洲而逐渐有了现实的根据。特别是藤田东湖、会泽安等的后期水户学为其典型。嘉永、安政(1848-1859丰)以后面临对付外来压迫的实际问题,于是针对幕府的开国政策,“攘夷论”与“尊王论”结合起来,成为反幕的口号。文久年间(1861-1863年)发生萨英战争和四国舰队炮击下关等事件,达到与外国实战的地步,但实践证明攘夷是不可能的。当时,在尊王攘夷运动向讨幕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攘夷论”也局部地反映了民族意识。明治初年攘夷思想仍有影响,尤其表现为不断发生杀伤外国人的事件。
幕末时期的反幕政治运动。“尊王论”和“攘夷论”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源于儒学的“名分论”。但是,幕末幕藩体制矛盾的激化和因外国压迫而引起的对外危机,使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幕末政治运动的一大潮流。1853年(嘉永6年)培理来日后面临现实的外压,尽管朝延表示要进行攘夷,但大老井伊直弼不待天皇同意就于1858年(安政5年)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因此,反对派联合起来,把尊王和攘夷结合在一起,以“尊王攘夷”作为反幕的口号。这个运动以下级武士和浪人为首,包括豪农豪商,以及僧侣、神官、国学家等。京都是这个运动的据点。文久年间(1861-1863年)进入最高潮,长州藩是运动的中心。1863年(文久3年)5月10日长州藩炮击外国船舰、“天诛组”举兵、平野国臣等的生野之变,以及翌年的水户藩天狗党之乱、禁门之变等,这些都是激进派发动的政治事件。但这期间策划“公武合体”的运动也展开起来,文久3年8月18日萨摩藩、会津藩等发动政变,尊攘派被逐出京都。萨英战争和四国舰队炮击下关事件。使尊攘派认识到攘夷是不可能的。尊攘运动的“名分论”观念也逐渐克服。庆应年间(1865-1867年),从尊攘派转化来的讨幕派主张开国政策,讨幕运动具体贯彻于各种现实政策之中并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