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中山医学院”最早得名于1957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866年成立的中国最早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中山医学院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6年创立博济医学堂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1866~1953)
1866年,美国传教士、外交家伯驾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学堂,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博济医学堂并入岭南大学,成立岭南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吸纳了私立夏葛医学院。随后私立夏葛医学院又并入岭南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学院的另一个重要的源头是1909年成立的广东公医学堂。广东公医学堂后来发展成广东公医医科大学,又并入国立广东大学,随大学更名,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第二阶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
1953年解放初,全国院校调整,岭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随后广东光华医学院也并入华南医学院。此后,华南医学院相继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并成立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这个阶段,在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柯麟的带领下,中山医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医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师和名家,教学、科研和医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高医学学府和卫生部属的六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
在1960年代,中山医学院拥有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国家一级教授,被人称为“八大金刚”,而当时全国才有33位一级教授,可见当年中山医学院的地位。现在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二楼陈列着八位一级教授和柯麟院长的油画像。
陈心陶教授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第三阶段:2001年两校合并至今(2001~现在)
随着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恢复了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该院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山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规模、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学院前列,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位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其前身是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该学院是1998年3月由基础学院、法医学系、科技开发部合并而成的;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学院是由1986年之前的中山医学院基础部更名而来。20世纪60年代,中山医学院基础部曾有过辉煌的一页,由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如陈心陶、梁伯强、秦光煜、罗潜以及叶鹿鸣、白施恩等教授创立发展起来的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学科,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陈心陶教授由于在防治血吸虫病领域取得的成就,1957年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基础医学院下设法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检验医学系,包括21个教研室、11个中心(分子医学研究中心、计算机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外语教研培训中心、法医鉴定中心、临床病理检测中心、病原生物学检测中心、心脑血管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继续教育中心、科技开发中心),2个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法医学研究所、还拟建立热带医学研究所),2个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和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全院共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药理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药理学、病原生物学、法医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76年,原为卫生系,1986年升格为学院。现由4个系(预防医学系、营养学系、妇幼卫生学系、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1个教研室(卫生管理学教研室)、1个中心(中心实验室)和3个行政部门(院办公室、科教科、学生科)、预防医学研究所和卫生管理培训中心组成。此外在广东省各地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地建有19个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的现场工作和科研提供机会。
学院共有教授18名,副教授24名,其中博导3人,硕导25人。另外还聘任了一批国内外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副教授。
作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学院,我院设有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此外还设有研究生课程班、公共卫生硕士班(MPH)、各种短期培训班和继续教育班。本科教育设有预防医学、妇幼卫生学和医学营养学3个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博士点2个(卫生统计学和卫生毒理学),硕士点7个(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与妇幼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学院每年毕业学生 120名左右,其中获学士学位90名,获硕士学位或获博士学位30人。
经全体教职员工的协作努力,我院近年来已取得大量的教学、科研和成果奖。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7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获得一批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改革项目。近三年获得各级资助的科研项目超过 150项,其中2000年科研基金创下历年来的佳绩,经费达600多万元人民币。
促进健康素质,提高预防水平,是21世纪卫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努力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人才,把我院建成具有南方特色的公共卫生学院。
光华口腔医学院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是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高等口腔医学院校。其宗旨是培养高级口腔医学人才,提高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承担国家、卫生部、广东省有关科研项目。中山医科大学于1866年创立,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校,原名博济医学堂,后改名岭南大学医学院,1866年孙中山先生在此学医。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广东光华医学院三所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7年更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1948年创建口腔科,1950至1956年中山医学院合校前后,其前身之一广东光华医学院已培养过两届口腔医学毕业生。1974年建立中山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97年12月成立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1年10月与中山大学合并成立新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光华口腔医学更名为附属口腔医院。
学院位于繁华的广州市中心,总建筑面积约l5000 平方米,具有现代化的诊室、病房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全院教职员工 300余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9人,讲师(主治医师)60余人。学院现招收 5年制本科生,每年招生30名,成绩合格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内科学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己有 7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学院同时实行多层次办学,承担多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成人教育大专班。1977年第一次接收越南留学生,现仍继续接收外国留学生。 "
学院设有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材料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解剖生理学等8 个教研室。此外,学院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已建立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