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度日。河北来京行艺的鼓书艺人刘丹池为谋生计,与其师张连奎放弃弦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刘丹池下传弟子分成两个支脉,一脉以金永贵为代表,下排万、福、来、临、贺、国、顺、玉、海、潮各字辈传人;又以一脉以王永祥为代表,下排春、德、庆、田、祥、常、如、胜、茂、宣各字辈传人。清末民初是竹板书在北京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代表艺人,佘来荣、贾宝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安市场、朝阳门外、门头沟、天桥等地演出,极受听众欢迎。
佘来荣英年早逝,未有传人。贾宝山收徒三人:张顺明及关顺贵(兼唱西河大鼓)、关顺鹏兄弟。关氏兄弟拜师不久,贾宝山遂去世,便由大师兄张顺明代师传艺。但关氏兄弟只学了竹板书的中、短篇,不能适应演出长篇的需要。民国十七年(1928)关顺贵、关顺鹏又拜鼓书艺人田玉福为师,学习了《战国春秋》、《跨海征东》、《薛家将》等长篇大书,开始在天桥、东安市场等地打板演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唱竹板书较有影响的演员数关顺鹏关顺贵兄弟俩和孙来文老先生,孙老先生收有五个弟子,绳林祥、郝林吉、安林芳及女弟子宋相臣、宋相琳等。师徒六人当时在北京天桥、通州、门头沟等地演出,颇有名气。其中,大弟子绳林祥演唱时声音洪亮,叙事时口齿清楚,“脆生”,堪称一绝。二弟子郝林吉嗓音圆润甜美,多北京韵味儿,女弟子宋相臣在演唱时有时掺有河北乡音,更具特色,故而有人称之为“河北竹板书”。关顺鹏善于运用“京音”演唱,世称“北京竹板书”。宋相琳后一直表演西河大鼓长篇书目。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使竹板书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继承了河北竹板书唱腔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色,并吸收了各种大鼓、小曲、梆子、评戏等姊妹艺术,丰富了竹板书唱腔的音乐,形成独特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竹板书在北京已罕见演出。
竹板书又名毛竹板书、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较广的曲种之一。由于它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全国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竹板书历史悠久。它由明清时期的“数来宝”、“莲花闹”(我觉得是不是莲花落)艺术发展而来。源于乞丐讨饭时编唱的顺口溜,因用两块带铃裆的牛胯骨击节,当地又叫“耍胯骨的”。后来又有人改用竹板和节子板击节,给婚娶人家念喜歌。清道光、咸丰年间,艺人兰万祥用这种形式说唱小故事和长篇演义,在集市、庙会和书场演唱,称为“落子”。五四运动前后,落子盛行于任丘一带.
20世纪20年代末期,北芦艺人---王来恩(舍命王)吸收老调梆子唱腔,丰富了落子的曲调,以说唱长篇大书驰名,至此形成了任丘竹板书,并逐渐由冀中、冀东传唱到辽宁等地。
由此可见,王来恩对竹板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以后竹板书的发扬光大功不可没!直到如今,提到竹板书自然提到任丘,提到北芦,提到北芦的王来恩!
后来,王来恩的弟子刘春堂之子刘贺亮继续对任丘竹板书进行改革,借鉴了戏曲的表演艺术,吸收了西河大鼓和民间小调的唱腔,形成说唱、表演三者兼备的说唱艺术。70年代以后,刘贺亮在音乐工作者的协助下,增添了扬琴、四胡伴奏,使任丘竹板书的唱腔更为丰富,具有旋律变化自由,曲调朴实优美,表演传神,善于表现多种人物性格的特点。传统书目有《武松传》、《薛刚反唐》等,还有《平原枪声》、《儿女风尘记>>等
任丘竹板书,原叫毛竹板书,又叫打落子,诞生于清朝中叶,借鉴道教“梅、清、胡、赵”四大门派的传延方式,以师徒授艺传播为主体,子承父业的家庭沿袭方式为附,但有门里学艺也必须门外拜师的定则。竹板书“万、福、来、临、贺”五代艺人中都出现过享誉一时的杰出人物。
光绪年间,竹板书在“万”、“福”两辈艺人的创造下达到成熟,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唱腔,而且积累了一批经典书目。民国初年,竹板书艺人中出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影响遍及黑、吉、辽、京、津、冀广大地区,其中王来恩还远到扬州、西安、香港等地演出。王来恩,任丘市北芦张村人,艺各“舍命王”、竹板书中的头板、二板、大安板、流星赶月都是他的独创,从而把“落子”发展到竹板书阶段,成为竹板书艺人中的佼佼者。
刘临宣,任丘市南张村人,幼名刘春棠,拜王来恩为师。刘临宣之子刘焕章随父学艺八年,后带艺投师,在北京门头沟拜在老艺人绳林祥门下,取名“刘贺亮”。现年七十三岁,历经五十余年演唱生涯,积累长、中、短篇曲目约三十余部段。刘贺亮授徒三人,因市场经济冲击,现无一人从事竹板书演唱,任丘竹板书,这一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种面临失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