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胡同张

出神入化呈现“老北京”

——“胡同张”京味艺术一瞥

纪从周

谁见过老北京?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建设,北京城日新月异,老北京早已遁去了身影。然而,“胡同张”却把一个活脱脱的老北京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你走进“胡同张”民间艺术馆,立体的“老北京”就会直观、质感地映入你的眼帘,老北京的风貌,老北京的习俗,老北京的市情,老北京的建筑,老北京的五行八作……令你如同置身老北京,身临其境地感受老北京。

“胡同张”其人名叫张毓隽,因多年从事北京的胡同艺术创作而被誉为“胡同张”。

张毓隽创作的这些老北京立体街景,长约百米,老字号店铺林立,各种人物生动传神,包括宝瑞兴酱菜店、福合成煤栈、祥生马尾铺、天顺笼屉铺、德义成弓箭铺、福昌德米粮店、宝三元钱烛店、元丰泰棉花店、东恒肇当铺、三庆园戏楼、华美斋灯笼铺、合义斋灌肠铺、洋合煤油庄等有名的老店铺。

好,先让我们走进历史,走马观花地瞥一瞥老北京——

油盐店:老北京人过日子,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其中的油、盐、酱、醋四样,要到油盐店中去买,有句俗话叫:“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足见老北京的油盐店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老北京的油盐店是很平常的商家,遍布于街巷。值得老北京人怀念的是它们货真价实。

喜轿铺:就是租赁办喜事用的喜轿和执事的店铺。如开道的锣、朝天镫、旗伞、扇、嫁妆台等以及各种响器(大鼓、唢呐等)。此外所有轿夫、打执事、抬嫁妆的人所穿的特制服装(嫁衣)喜轿铺都有。

烧酒铺:老北京人喝的烧酒,就是我们常说的“老白干”。北京城里各个阶层的人,凡是好来两口儿的人们,大都喜欢饮这种酒。

饽饽铺:“饽饽”一词起源于元代蒙古族的一种特色点心。后由于满蒙民族的入关,“饽饽”渐传至京城。老北京的旗人习惯将糕点称为“饽饽”。聚庆斋饽饽铺,最初店名是聚庆斋京果铺,门市坐落在前门外大栅栏路北,前店后厂式手工生产,随产随销。

炒肝店:“炒肝儿”是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改进而成,一时间在京味小吃中别树一帜。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城的小饭馆、小吃店都相继添了炒肝儿。

灯笼铺:灯笼是北京传统手工艺品,主要分为六方宫灯和花灯两大类。清代皇家内务府下辖的“造办处”也设有专做宫灯的作坊。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前门外廊房头条,就有文盛斋、华美斋、美珍斋、秀珍斋等十几家灯笼铺,其中以文盛斋最为有名。

戏园子:位于前门外肉市路东的广和楼戏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初次登台即是在广和楼。……

“老北京”以其形似,以其神似,以其京味艺术,潜移默化地与观众对话,令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人叹为观止。

的确,“老北京”的街景场面不仅仅是形似,而更使人获得超出表面真实的艺术享受。因为它不是“老北京”简单的模型,不

是老北京简单的风貌微缩。看那场面的色彩、意境、艺术构思等,都是植根于老北京而加以艺术化,予人以幽深、恬淡、浓郁的生活气息,蕴含了张毓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发人深省,诱人联想,给人感染。

张毓隽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对老北京二三十年代的事情并没有经历过,那么他又是如何寻找“老北京”的?如何面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挖掘、精心选择,使之呈现出“老北京”独特的艺术美呢?

张毓隽说,这都源于一个“情”字。这个情,是北京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之情,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是北京人之间的那份有情有礼有节的和谐之情。

“是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我。”张毓隽说,先是龙须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艺老艺术家叶子表演的丁四嫂。她那一声沙哑中带着老北京女人独特的泼辣和倔强的“小妞子!”令他感到洞彻心扉的震撼。这声音是老北京人世世代代在皇城脚下的胡同里历练出的北京精神,是最底层劳动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后来,他又陆续阅读了《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及话剧《茶馆》等。老舍先生展示的老北京的社会百态,让他切身感受到老北京和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与质朴的情感。

“受到这些作品的启发。我才有了用艺术作品立体的将老北京写意创作出来的想法”,他说,“从这个层面上说,老舍先生是我精神上的良师。”

那么,找一种什么方式,找一种什么载体,来直观、真实、形象地再现“老北京”,以表达心中对老北京的挚爱、对老北京的追忆,并能引起观众共鸣呢?为此,张毓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先是从他最谙熟的泥人开始,做了许多展现老北京生活的泥人。觉得有些单调,于是又加上一些诸如小门楼、街道、树木等场景。就这么做了十三四个,无意间将它们摆放在一起——突然给了他一个惊喜:太有老北京的特色了!看着看着,竟如同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街市之中。由此,展现老北京风貌的想法孕育心中,并开始访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查找相关资料,和老人们聊天。

张毓隽说,有一次他遛胡同时,被悦耳的笛声所吸引,寻声而去,见是一卖竹笛的老爷子在吹,便靠着电线杆听起来,越听越入神。老爷子见状,问他听出什么来了。他说非常好听,但是不太懂。老爷子说,他过去是在八大胡同妓院里给人家演奏的,前前后后跟过好多班子。之后他们足足聊了一个小时。从中他知道了许多老北京的故事。

还有一次午后,他想去拍些胡同的照片。当穿过一条胡同时,一座老北京的四合院门楼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那门楼显得那样沧桑、沉稳。穿过门楼,较深处的是二门。大门和二门之间的过道中,是一片藤草掩映下的阴凉。一把黄里泛红的老藤椅上面坐着一位微微发福的北京老大妈。旁边的墙上自然的垂摆着茂密的丝瓜藤。刚长出的小丝瓜还带着婴孩般的嫩绿。阳光透过这些幽幽的藤草照射到老太太的脸上。显得她格外的慈祥。她眯着眼睛,享受着北京午后胡同里的宁静与安逸。善于观察的张毓隽怔住了:这不正是一幅活生生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吗?门口的苍灰、丝瓜藤草的嫩绿、阳光的明黄、老太太银白色的头发……

他说,当时迷人的景致,让他想起了四合院里一年四季的收获。春天的新绿、夏天的繁花、秋天的大柿子和尜尜枣。甚至冬天的大白菜和黑煤球。

“这不就是我正想做的吗?”张毓隽说,这种纯粹的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应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于是便产生了将老北京人吃、喝、玩、乐浓缩到一个馆中、全方位再现老北京人生活的创意。

有了明确的创意,“老北京”的工程就开始上马了。如果说是一篇文章,或是一幅写意画,可以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的话,那么“老北京”的街景可就不是“一挥而就”那么简单了。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张毓隽一干就是10年!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搜集素材,四处寻找合适的创作材料。从设计、创作,到一遍遍地修改,其间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各地搜集创作材料的时候,由于衣服又脏又破,有两次竟让警察误认为他是盲流……

当出神入化的“老北京”展现在观众面前时,当观众痴迷地观赏赞叹之时,有谁知道孕育其中的“情”、包含其中的心血和汗水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