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猫

基本资料【中文名称】:丛林猫
【拉丁学名】:Felis chaus
【俗名】:麻狸 、狸猫
【英文名】:Jungle Cat
【藏名音译】:纲匈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濒危等级】: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态环境】:沿河, 环湖边的芦苇或灌丛丛; 海岸边森林, 或具有高草的树林、田野。不见于热带雨林中, 可活动在接近海平面的低地, 亦能在2500米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b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猫科 Felidae → 猫亚科 Felinae → 猫属 Felis → 丛林猫
形态特征丛林猫又叫狸猫、麻狸,体形比家猫大,体长60—75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体重大约为3—5千克。全身的毛色较为一致,缺乏明显的斑纹,背部呈棕灰色或沙黄色,背部的中线处为深棕色,腹面为淡沙黄色。四肢较背部的毛色浅,后肢和臀部具有2—4条模糊的横纹。尾巴的末端为棕黑色,有3—4条不显著的黑色半环。眼睛的周围有黄白色的纹,耳朵的背面为粉红棕色,耳尖为褐色,上面也有一簇稀疏的短毛,但没有猞猁那样长而显著。
分布【国内分布】:云南, 西藏
【国外分布】:亚洲(中西部)
在我国,丛林猫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福建、西藏等地。在国外,还见于东外高加索,里海西岸,中亚,小亚细亚,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中南半岛,埃及等地,共分化为8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于新疆的是指名亚种,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西南亚种,比指名亚种的尾巴略长,耳朵背面的红棕色显著,头骨略窄。
生活习性丛林猫栖息在沿河、环湖边的芦苇或灌木丛,海岸边海拔较低的森林地带,或具有高草的树林、田野,以及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有时也到村庄附近,但不见于热带雨林中。它虽然也是夜行性动物,但多在早晨和黄昏以后外出活动,白天也时常可以见到。巢穴建在石块的下面等较为干燥的地区,也利用獾类的弃洞。它的嗅觉和听觉都很发达,善于奔跑和跳跃,能攀树,常用尿液标记领地。主要以鼠、兔、蛙、鸟为食,也吃腐肉和果实,特别喜欢捕食鹧鸪、野鸡和孔雀等雉鸡类,偶尔也潜入村庄盗食家禽。性情凶猛,敢于同家狗进行搏斗。
丛林猫在春天发情,雌兽的妊娠期大约为66天。每胎产2—5仔,但通常为2仔。初生的幼仔身体被有棕色的细绒毛,四肢和尾巴的末端还具有清晰的棕黑色条纹。可以人工饲养和繁殖,能与家猫交配生育。
亚种分化F. c. chaus --指名亚种,分布于土库曼斯坦、伊朗、俾路支
F. c. affinis -- 分布于克什米尔、锡金、云南、中南半岛
F. c. fulvidina -- 分布于泰国和缅甸
F. c. furax -- 分布于叙利亚和伊拉克
F. c. kelaarti -- 斯里兰卡
F. c. kutas -- 孟加拉地区
F. c. nilotica -- 埃及
F. c. oxiana -- 俄罗斯
F. c. prateri -- 印度西部
种群现状丛林猫在伊朗、印度等地分布较广,但是中国作为其分布边缘地带,数量则非常稀少(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目前仅发现于云南和西藏南缘林区,分布范围有限。在野外考察中只偶尔可见,国内的生存量尚不清楚。
致危因素有待进行生态学调查,但是作为国内分布极为有限、仅偶尔发现的一种猫科动物,此种的皮张仍在收购和贸易中。可见加强保护,严格禁止捕捉和猎杀,同时注意它的栖息地的保护,显然是当务之急。
饲养情况个别动物园有少量饲养,但不形成饲养群体。动物园所饲养者于3-9月份产仔,每胎2-6仔。妊娠期66天左右。
保护措施现有保护措施
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丛林猫划为Ⅱ级保护对象,禁止丛林猫的捕猎和贸易(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把它置于附录Ⅱ。在其分布范围内已建立的保护区,应当对本种的保护发挥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应考虑升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
2.加强宣传教育,使当地百姓能自觉地爱护这一珍稀动物,杜绝捕杀;
3.开展对猫科动物现状的专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