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
峡江:县名。其意为江面在此多峡谷,比较狭窄。多指两山夹水的地方,王维《桃源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峡江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面积1287.43平方千米。2003年底,总人口16.4万人。
峡江,别称玉峡。古置石阳县、巴邱县。明置峡江县,以峡江处于赣江要冲,地势险要,江面狭窄,流水急湍,故名峡江。
县治原设赣江西岸的巴邱镇,1994年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迁县治,1997年7月1日正式迁至水边镇。
峡江特产:峡江丝糖 。主要产于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店头村一带,大约有几百的历史。糖丝色白,细如发丝.松脆滑润,香甜可口,入口即融。倍受老年人青睐,时间一久就远近有名,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峡江丝糖其生产工艺:制作前,将大麦1.5公斤催芽制成麦芽,黄豆13公斤炒熟磨成粉末待用。制作工艺:将白糯米30公斤洗净,滤干,置木甑蒸熟,再盛入缸中,将麦芽捣碎放入,加50公斤摄氏60度左右的热水搅匀,然后用稻草苫包密封保温6小时左右.待糯米饭充分发酵后,舀入竹制榨蓝内用木榨机压汁。置汁人锅,大火煎熬。已榨干的糯米饭再倒人热水榨第二次汁,一边熬制一边掺进锅内,水蒸发到一定程度,锅中糖汁开始起泡,熬至糖水滴入冷水中立即凝结即可。此时应十分注意火候,防止过老或烧焦。将胶状糖液盛进陶钵,放在清水中冷却,然后倒入一大晒盘内,6-9人围坐用力拉扯,反复倒转,反复扯拉,并且边拉边撒豆粉,以防互相粘连,直至将糖丝拉成头发丝状,用手指团成长约3厘米小圈.盛进圆木桶,倒人熟豆粉拌和即成。
峡江特产:峡江米粉。始产明嘉靖年间,迄今有四百六十年的历史。曾被嘉靖皇帝誉为贡粉和冠以“忠贞米粉”的美称。
主要产自龙下、武溪、罗田、张家等村,龙下米粉尤为独特。清同治十年《峡江县志》载:“峡人善造米粉.细白胜于他处。”1979年版《辞海》“峡江”条也有“农、林产以稻、油茶为主。质地洁白、细嫩、柔滑。既可炒、煮、蒸,也可油炸、凉拌。质量上乘米粉,有久煮不糊.久炒不碎特点。现成为峡江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牛肉炒米粉,取干米粉0.5公斤,牛肉2两,香葱5钱,水发香菇2钱,猪油3两,料酒1钱,酱油5钱.红辣椒5钱,鲜汤2两.味精2钱,盐适量。将干米粉用温水浸软,捞起滤干待用,将牛肉和红辣椒切成一寸长短丝,水发香菇亦切丝,香葱切成一寸长的段。把锅放旺火上,加猪油1两,烧至六成热时,倒入牛肉丝爆炒,再把椒丝、葱段下锅炒约1分钟,加酱油、料酒、味精和鲜汤烧2分钟,即成浇料,起锅待用。然后,把锅洗净,放火上烧热,倒入猪油2两,烧至六成热时.把米粉放入拌炒2分钟,再把浇料放入米粉拌几下,至收干汤即成。特点:软柔润滑,香咸适口。
煮粉,亦称汤粉。将米粉放沸水中煮3}-5分钟,待松软后捞起放碗内,再添加肉丝、虾仁和其它佐料做成的浇料即可。食之汤鲜味美。
蒸粉,将米粉放温水中浸泡数分钟后捞起,置于米粉肉下面蒸。食之香嫩可口。油炸粉,将油烧热,把米粉倒入,炸至微黄色捞起,也可加肉丝拌炒,香酥且脆口
凉拌,将米粉放沸水中煮3-5分钟,熟后放入冷开水中冷却,滤干水,拌以配料即成。风味别致。
峡江著名风景:玉笥山。
在江西中部峡江有座玉笥山(相传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路过此山,天降玉笥.遂称玉笥山。玉笥山方圆40平方公里,峰峦连绵不绝,自北向南有覆箱、太白、元阳、送仙等32峰,皆如削玉染黛、凌云摩霄。漫山古木森幽,重重掩映,四季如春.清泉长流。山脚有紫霄、仙人、温涧、泰、鹤、龟等6石,或钟灵毓秀,或突兀奇峭,或虎踞龙蟠,形态各异呈奇献巧,有“神柱支天”、“虹桥飞架”、“鹤舞迎客”、“寿龟伏地”、“骆驼向月”等景点。六石间矩不足200米,属石灰溶岩地形。元代大诗人揭傒斯在《承天宫记》中称:“天下称名山者有三,曰匡庐、曰閤皂、曰玉笥,而玉笥尤为夭下绝境”。玉笥山自秦代以来,历为方士、道士修真炼丹之所.成为江西道教名山。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列为“第十七法乐洞天”、“第七郁木福地”。
江西峡江玉笥山风光绮丽,气象万千,蒙上了神秘的道家文化色彩,产生了许多迷人的神话传说。历代名流在山中观光游览,流连忘返,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玉笥山集自然胜景与人文奇趣于一身,像一位迷人的仙子,笑迎国内外游人香客。 玉筒山山峦起伏,奇峰林立,争高竞秀。著名山峰有“三十二奇峰”,即大白峰、元皇峰、降真峰、三会峰、双龙峰、秦望峰、挂冒峰、复箱峰、芙蓉峰、乱石峰、翳石峰、上方峰、下方峰、紫虚峰、石桥峰、观音峰、太阳峰等。各峰形如其名维妙维肖,峰峰苍翠欲滴,浮青佛绿。自古以来,玉笥山就是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风景区广达三四十里。1993年2月4日,经江西省林业厅批准,玉笥山成为吉安市首批省级森林公园;1995年7月11日,玉笥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3月进行全面旅游开发。
峡江玉笥山位于吉安市区以北约七十公里处的峡江县境内,兀立于赣江东岸,背临峡江,绵延数十里,风光美丽,气候宜人,是赣中一颗明珠.元代大诗人揭斯在《承天宫记》一文中写道:“天下称名山在大江之西者有三:曰匡庐、曰总领事皂、曰玉笥,而玉笥尤为天下绝境。”玉笥山被中国道教称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七大秀法乐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八郁木福地”。玉笥山原名群玉山,因为北山遍地都是青黄红白黑五色石,故称“群玉”。
汉武帝曾游遍天下名山,相传到这里时,西天王母授他《上清宝箓图》。一天,见天降白玉笥在太白峰,武帝命人去取时,风雨突降,席卷玉笥而去。玉笥山因此得名。自秦汉到元代,许多高人雅士如秦代孔丘明、何紫霄,汉代梅福,晋代郭桂伦,唐代罗子房,宋代沈道麟等,或躲避战乱,或不满现实,或羡慕神仙,或奉旨弘法,都到山中练气修道。唐宋时期,由于皇帝的尊崇,道教异常昌盛,玉笥山宫观阁、亭台楼榭遍布山中,当时计有承天、大秀两宫;开明、冲虚、乾元等21观;梅仙、麻姑、白鹿、送仙等24坛;等鹤、百花等11亭;杜真、鸣琴等12台。
玉笥山西边的三会峰下、玉涧水上。承天宫原名玉梁观,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赐匾,改“玉梁观”为“承天观”,后勤工作宋徽宗又改观为宫。元末,一场兵火,将玉笥山所有宫观院阁、亭台楼榭烧毁。玉笥山从北至南,拥有覆箱、太白、元阳、送仙等32座山峰,皆如削玉染黛、凌云摩霄。漫山古木森幽,重重掩映,四季如春.清泉长流。山脚有紫霄、仙人、温涧、泰、鹤、龟等6石,或钟灵毓秀,或突兀奇峭,或虎踞龙蟠,形态各异呈奇献巧,有“神柱支天”、“虹桥飞架”、“鹤舞迎客”、“寿龟伏地”、“骆驼向月”等景点。六石间矩不足200米,属石灰溶岩地形。元代大诗人揭傒斯在《承天宫记》中称:“天下称名山者有三,曰匡庐、曰閤皂、曰玉笥,而玉笥尤为天下绝境”。
群峰中,送仙峰最为峭拔,峰顶有九仙台,相传为秦时孔丘明等9号仙乘龙飞天处。覆箱峰山势平缓,形状像片一只底朝天的箱子,据说孔丘明升天时,留下一只箱子给何紫霄,何取出箱中的霞有玉册后,抛掉的箱子化作了一座山峰。何紫霄从此留在人间,修为地仙。“六石香泉洞”为玉笥山中另一著名景观。六石即泰石、紫霄石仙人石鹤、龟石、温涧石平地突起,环立在何君村四周。石峰内,洞洞相套,穴穴相连,洞内的钟乳石柱奇形怪状,千姿态百态。置身洞内,像在龙宫、地府。
在玉笥山南麓,有一座海拔四百八十六米、方圆六平方公里的覆箱峰。一九八七年秋,林业部门在废址上兴建集森林防火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望台。此台三重飞檐,“歇山式”屋脊,下层宽敞,二三层有四廊相通,古今合璧,傲立于万顷林海之上,蔚为壮观。天高云淡时,登阁凭栏远眺,玉峡诸多胜景一览无余:东望“玉笥晴岚”,云遮雾罩;南见群山列屏,浮绿拥翠;西瞰“巴邱晓照”,老枫凝紫;北眺“成洲帆阵”,远近参差,“玉峡云涛”,千变万化。更有赣江如练,绕城北去;鹭影点点,碧空如洗。
玉笥山的怪石更令人叫绝,山上到外怪石林立,进入其中,仿若走进了一座巨大无边的石头雕塑园,奇形怪状的石块,或大或小,竞相模拟着自然万物,如“拔地千仞”的紫霄石,“掘蟠白亩”的泰石,“矫首引吭”的鹤石,“伸头低伏”的龟石等。面对这些“石雕”,你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工。
山中溶洞别异曲折幽深,迂迥错落,引人入胜其中已经探明的溶洞就有犬秀洞、郁洞、元龟洞、归去洞、白云洞、何君洞等。溶洞之中凉风习习,其境幽幽。爬山后喘嘘嘘的游客在此稍息片刻,满脸倦容随即消逝,顿觉精力充沛,轻松异常。神秘的溶洞又使得你禁不住要领略一番举火探洞的情趣,那可真能体验到别有洞天滋味。在峰林怪石之间,流泉飞瀑,溪涧遍布,水声清脆,这又给玉笥山增添了几分活力、几分灵气。
玉笥山号称“三十六洞”。其中以仙人泉最为著名。仙人泉泉眼深不可测,泉水清可鉴发,冬温夏凉,其味香冽,不下无锡惠山泉。三十六涧殊途而同归,各溪流在玉笥山西麓合流汇成“玉涧水”,夺山而出,直奔赣江,其势如白虹贯,锐不可当。
位于何君村六石之中仙人石上的环玉阁,始建于宋代,因六石环立而得名。此阁倚山而筑,依岩而立,红墙碧瓦,悬梁飞檐。阁后是仙人石上仙人桥,阁前有仙人泉,真是“环阁奇石福地起,玉井仙水洞天生。”每逢秋高气爽,登临环玉阁,环顾群山沃野,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在玉笥山元阳峰下,矗立着一幢气势宏伟的建筑物———飚驭祠,村里人又叫南祠。这祠始建于唐朝天宝六年,初名“云储寺”。相传唐初贞观年间吉州刺史吴云储辞官后带全家在此修身炼道。宋朝真宗皇帝赐给该祠一块匾额“云腾飚驭”,祠名遂沿用至今。
现在的南祠是何君村委集资出劳,在旧址上重修的。山门上“玉笥名山”四个大字赫然可见,气势不凡。门前有座百花古桥,虽其貌不扬,却不同凡响,是江西省内最大的隧道式石桥,桥身是由花岗石错缝砌就,无梁无柱,无灰无浆,至今坚固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