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规律
以下出自保罗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中文版
首先先定义需求曲线(demand curve)和需求表(demand schedule):在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与该物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叫做需求表,或需求曲线。
1.一般来说,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即为需求曲线的下倾规律(law of downward-sloping demand),对于这种现象,微观经济学给出的两个解释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与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2.在相同条件下指除过价格之外其他所有条件假定恒定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是按照需求曲线变动的,一旦其他任何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变动,那么需求曲线本身就会发生变动,即外移或者内移。
在定义供给曲线(supply schedule)和供给表(supply curve):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与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1.对于价格与供给的关系即供给曲线的上升规律,保罗没有给出像替代效应或者是收入效应那样的解释。
2.如同需求中的2一样,决定共计曲线的有很多因素,比如政府政策,生产成本,其他因素等等,一旦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变化,现存的某个相应的供给曲线就会左或右地移动。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即市场均衡(market equlibrium)
NOTE:
1.在证明市场均衡的时候,保罗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玉米黍片的思想实验,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保罗提到了需求曲线的下倾性质是“建立在常识和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且通过了经验材料的检验和证明,几乎适用于一切商品。”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很重要,因为保罗本人也知道,简单的归纳推理不能得出经济规律,而必须有经济学的证明,这即是说所有的这些例子,比如汽车,玉米黍片等等,他们的需求与价格呈反比这种常识性事实不能用来证明需求曲线下倾这条规律本身是事物间的本质规律,而必须有其经济学的理论证明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强调建立在常识和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原因。
2.对于需求曲线的下倾的这种规律,保罗给出的两个经济学解释就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对于供给曲线的上扬规律他并没有给出经济学解释,而仅仅给出了常识性的例子。
3.这个看似简单的供求关系却反映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仅凭统计学的出的现象能不能总结出正确的规律与结论?比如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有一个统计学现象就是一般来说,富裕的国家电视机拥有量高而贫穷的国家电视机拥有量底,如果我们仅仅是知道这个现象并且把它当作一个规律的话,就会造成什么后果?向非洲国家出口电视机以帮助他们脱贫?显然是荒谬的,此外,如果这种简单的总结就能得出事物间的关系的话,那么科学就被沦为了简单的归纳总结了。所以那些影响供求的因素以及用来解释需求的两个效应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