咙冬调

戏曲腔调。
1.即“吹腔”。徽剧主要声腔之一。明末清初徽调的早期声腔昆弋腔受了西秦腔的影响,大枞阳(桐城所属的镇)、石牌一带形成的一种新腔。最初是曲牌体,后来逐渐发展为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顿脚板、导板、叠板等板别。徽剧《奇双会》、《巧姻缘》等都唱吹腔。京剧、婺剧、赣剧、湘剧等许多剧种都保存着吹腔,但用“芦花调”、“婺源调”、“安庆调”、“安春调”等不同名称。过去也称为“枞阳腔”、“安庆梆子”等。
2.在昆曲中,“吹腔”、“咙冬调”两种称谓同时通用。
戏曲腔调。
1.即“吹腔”。徽剧主要声腔之一。明末清初徽调的早期声腔昆弋腔受了西秦腔的影响,大枞阳(桐城所属的镇)、石牌一带形成的一种新腔。最初是曲牌体,后来逐渐发展为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顿脚板、导板、叠板等板别。徽剧《奇双会》、《巧姻缘》等都唱吹腔。京剧、婺剧、赣剧、湘剧等许多剧种都保存着吹腔,但用“芦花调”、“婺源调”、“安庆调”、“安春调”等不同名称。过去也称为“枞阳腔”、“安庆梆子”等。
2.在昆曲中,“吹腔”、“咙冬调”两种称谓同时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