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寺

1
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内西隅湘山之麓,素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楚南第一名刹”之雅称,系公元756年唐代高僧无量寿佛创建。宋朝4位皇帝先后5次加封,宋徽宗亲临膜拜;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住寺为僧21年,留有石刻花图;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崖刻“寿世慈荫”。寺中还有飞来石,洗钵泉、妙明塔、寿佛殿、圆通宝殿、放生池动物石雕群等景观。鼎盛时期寺内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湘山寺作为广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膜拜、游览,特别是三大佛教节日、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2
湘山寺屹立于名城遵义市中心,雄躆红花岗区群山环抱、贯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巅。碧波捧莲蕊,绿叶护红花,是幽雅秀丽的千年古刹。
寺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名万福寺,一二○○余年间,数易其名,元初称护国寺,明末称湘山寺,清中称双泉禅寺,民国初称万寿禅院,但湘山寺之名却被沿用至今。
湘山寺饱经沧桑,代有兴衰。在智清、照宽、普印和寿林等高僧几度修缮基础上,清光绪廿三年(一八九七),擅长书画的法云和尚,慧眼雄才,修葺一新,禅风丕变。林深鸟语,院幽花香。赴沪请回日本碛砂版大藏经一千余卷(现存于遵义图书馆);襄助地方创办遵义府中学堂(并设奖学金)、师范学堂、百艺工厂;兴办贫儿学堂;过军扰民,他不计利害,挺身持正,深得众爱。一九三五年,住持觉普和尚,掩护一个负伤的红军战士,藏于寺旁猫儿洞(今食品公司),护理两个月後,伤愈归队,觉普还赠川资乾粮。寺为黔北僧纲司所在。
一九五九年,流落在外的本法住持等十僧三尼,陆续返寺,从金鼎山万福寺迎来缅甸赠的玉佛一尊,从龙坪瓦厂寺请来木雕十八罗汉及经书、法器等,于是农禅并举,早晚功课又正常开展起来。後值「文革」,不需赘述。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大放光辉,遵义市人民政府对恢复湘山寺十分重视,一九八一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年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省佛教重点和开放寺庙之一;市政府把集佛教名刹、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湘山寺列为八五年十大建设项目之一,先後拨款二百三十万元进行修建;迁出占房的某车间和四十五户;在总体规划上,建筑面积倍增,在布局、规模、造型、风格和质量上,要求高超一等。
全寺势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有法,红柱金顶,工艺精湛。中轴线上三个殿:一、天王殿耸立南端。二、大雄宝殿屋脊双龙拥鼎,翘角飞龙戏水;额匾是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手笔;翠绿彩绘的重檐之间,「爱国爱教」金色大字和「芬郁灵台三际寂光常照彻;华严觉地十方法界总含融」的楹联,是中国佛协会长、书法圣手赵朴初的墨宝;枕匾「人间净土」是佛学大师虞愚手迹;前门刻二龙拥日,後门雕双凤朝阳。三、观音殿亦为重檐,其下层是坐向相反的玉卧佛殿,法像长三米,线条流畅,凝脂莹光。各殿雕梁画栋,塑像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的钟楼与敦敦鞍坐的石拱门对峙于前二殿两边,秀美宝鼎与金色梵钟立于院中,新春举行撞钟活动,信众共祈平安多福。书画琳琅的藏经楼与古朴幽静的墓塔园分立大殿两侧。塔园旁是碑亭,内供唐代画家吴道子绘观音像碑,具盛唐「绮罗人物」特点,赤脚立于云端,眉、目、口、鼻传神处阳刻,其余部位阴刻,曲眉丰颊,衣袂飘举,风姿绰约,端庄优美,世称珍品。各殿两厢,庑廊回护,与主体相应,形成院落。各院之间均有玲珑园门相通,汉白玉般石廊相连;院中雅池如菱镜,供游客探幽投壸;花坛四时吐艳,盆景四季常青;日耀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音,雨来有清韵,雪临有清莹;与红墙玉栏交相辉映。前人碑刻与名家题咏,相得益彰。望江楼中西合璧,位于天王殿东侧,是十字型斜顶式三重檐建筑,高十五米,楼内廿四根立住和一百一十八棵梁均作隐蔽处理;全楼八十四根挑檐,下垂八十四朵吊钟花;全楼廿四个翘角,层次交错,凌空欲飞;一、二楼四面挑梁,撑出长廊,王栏相围。造型别致,气势非凡。凭栏远眺,叠叠青山争滴翠;俯视湘江,粼粼碧波竟吐银。
湘江远行,品千水慧语;湘山默坐,镜万峰佛心。千百年来,高僧大德,传经数不尽;骚人墨客,诗画道不完。
一九八四年,慧海法师来湘山寺,筚路蓝缕,统筹兴建,是再造辉煌奠基人,後调贵阳黔灵山弘福寺任方丈和省佛协会长。一九八九年,月照法师继续运筹,逐步完善,後任湘山寺方丈和市佛协会长。湘山寺,一九九三年被中国佛协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一九九五年被省宗教事务局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一九九八年七月,就读于闽南佛学院、从新加坡参学回来的心照法师,出任监院,现任住持,省佛协常委和副秘书长,英俊有为,革故鼎新,弘法利生,热心公益,重现古刹风采有望,再显名寺魅力可期。
晨钟警醒,暮鼓振聩,缕缕香火,袅袅梵音,湘山寺更加旺盛。先后有新加坡、缅甸、日本、美国、德国、葡萄牙和以色列等国贵宾到此参观,港澳台和各省市的客人络绎不绝。平时游人如织,每年三次观音会等更是信众如潮。为了朝山方便,规模宏伟的南山门正在兴建,并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
历史背景:
湘山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城西一公里的湘山脚下,该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756年),初名“净土院”,杭州径山得道高僧全真和尚为该寺开山祖师。该寺历唐、宋、明、清、民国,到今已有1250多年,期间虽经多次修葺,但至明清之际渐衰,后屡遭兵燹战祸。尤其是1944年日寇铁蹄入桂,全州沦陷,毁寺残佛,湘山寺遭劫最甚。今仅存依石雕成的鸟兽虫鱼等艺术品,以及高达七层、铜葫芦顶的“妙明塔”。山顶有飞来石,传为自须弥山飞来。东有洗钵岩和转身岩等胜迹。四周峰林蓊郁,岩洞幽深。立于寺前,可一览全州城风光无余。
湘山寺历史上在湘桂地区影响甚大,历代皇朝王公对该寺院也极为重视,仅宋代就有敕赐文牒五道。宋天子御封全真和尚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全真现世寿160余岁,有异行,屡现阿弥陀佛,传为阿陀佛应化。该寺屡有高僧出世,如临济宗第六代祖师慈明楚元和尚、清代画僧石涛等均出家剃度于此。宋高宗景德年间改“净土院”为“湘山名刹”至今,朝廷敕封其为“楚南第一丛林”。清康熙皇帝有亲笔御书“寿世慈阴”靳刻于寺后石壁。明万历年间改湘山寺所在的清湘县为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冠以州名之首。以出家人之号冠地名在中国地名史宝属罕见,足见全真大师和湘山寺在当时文化地位之高。
闻名遐迩的妙明塔就在湘山寺脚下,系宋淳祐年间为安葬全真大师肉身所建,其时香火甚旺,北宋徽宗游南岳时前来顶礼膜拜,南宋高宗钦赐名为“妙明塔”,系广西最古之寺塔。
妙明塔为七级浮图,高26米,底层直径6.8米,结构奇特,巍峨壮观。它外八方,内六方,中空,壁道回曲,螺旋而上。内在历代碑刻二十余幅;塔顶呈葫芦状,悬有铜铃数十个;风拂铃响,悦荡虚空;凭栏远眺,清风羽、玉华山、三江水及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哉。
妙明塔周转秀地堪称“艺术宝库”,设有历代摩崖石刻、诗词、芳兰石碑等数十块,尤其著名有清代石涛和尚的石刻兰花,康熙御笔亲题“寿世慈阴”,与当代全州文桥籍人任纯道教授题辞“妙明塔”交相辉映,崖壁生辉,吸引中外香港睹而忘归,叹为观止。妙明塔历经千余载,仍雄立楚南。登塔观光,已为中外游客一大乐事。湘山寺现存佛教文物有各类石刻,观音像、妙明塔等;另外还有著名的自然遗产“洗体岩泉”。
志载昔日湘山寺占地2平方公里,有过48殿、108房的兴盛场面。经历史演变,特别是1943年日寇轰炸和1944年日军侵占后,仅剩十余间寮房和妙明塔。再经文革浩劫,所余残屋亦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86年-1988年由政府组织、怀善法师设计施工,重建无量寿佛殿、放生池、圆通殿和三栋寮房,新雕无量寿佛像一尊,观音像三尊,圆通菩萨25尊,文殊,普贤菩萨像各一尊,千年古刹至此焕然一新,法灯续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