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镇
基本概况

四川省江油市辖镇。1940年设雁门镇,195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北部,青江上游,距市区64公里。面积112.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宝成铁路过境并设站,中(坝)雁(门)公路终点。辖大桥、园坝、云罗、柳坝、西坝、斑竹园、北口、会龙8个村委会和雁门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片石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土特产有茶叶、黄花、木耳、薇菜、核桃、中药材。
雁门镇位于江油市,雁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村委会,
雁门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
总人口
10733
男
5555
女
5178
家庭户户数
3266
家庭户总人口(总)
10560
家庭户男
5417
家庭户女
5143
0-14岁(总)
2468
0-14岁男
1264
0-14岁女
1204
15-64岁(总)
7577
15-64岁男
3941
15-64岁女
3636
65岁及以上(总)
688
65岁及以上男
350
65岁及以上女
33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0313
基础设施

新街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造,并进行了绿化,新栽植楠木树142苗,扩增新街人行道890平方米。全面完成了集镇“通亮”工程,共安装路灯27盏。继续加快公路建设,全面为雁门山区通乡公路建设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先后对中雁公路进行了养护,对场镇到深洞湾段路面进行了清理,新改涵洞3处,扩边7处。同时加大村道的建设,新增组道3.5公里,硬化路面12.4公里,提高了通车能力。供电部门以农村电气化建设为中心,架设和改造了雁门至会龙场6千伏高压线路,并为改造农村供电线路同网同价做好基础工作。通讯产业继“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开通后,“电信”又新建移动基站2座在西坝村、斑竹园村、北口村新装电话120门,大大加强了对外通讯能力。雁门镇大桥,即清江大桥,位于四川省江油市以北的雁门镇,是宝成铁路南段最高的一座桥,雁门,曾经是苏维埃济时县政府所在地,雁门镇人民政府所用的老建筑就是当年红色政权的代表。雁门的头顶上就是宝成铁路线的清江1号和2号桥,两座大桥横跨雁门而过,火车的轰鸣声和汽笛声日夜陪伴着雁门人民。
经济发展农业方面

2000年退耕还林面积进行了全面补植和管护。并新发展了退耕还草400亩,确保了长毛兔的推广和圈养山羊、肉牛的养殖,保证了退耕还林政策按时、定额兑现,落实了护林管理队伍15人,并制定了严格措施,保证了退耕还林(草),飞播造林以及荒山造林树苗的成活、成长。初步探索了“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新建立了天麻种植基地。此外还加强了劳务输出,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内外务工增收,全年外出务工1600人;创收390多万元。
村镇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雁门镇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了一系列好事实事,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赞誉。首先,对场镇环境、秩序进行了集中整治。政府出资对新街进行了统一的绿化亮化,修建了垃圾池,增添了垃圾桶,聘请了清洁工,规范了摊位,发放宣传资料《〈雁门是我家,文明卫生靠大家〉致场镇经营户的一封信》500余份,场镇面貌焕然一新。其次,整顿客运秩序,规范收费标准。针对老百姓反映的客运秩序和收费标准混乱这一问题,镇政府对客运秩序进行了规范、整治,并定期进行检查;根据江油市物价局核定的客车收费标准,镇政府会同交通部门、物价部门、交警等向客车经营业主宣讲政策,对客车收费标准进行了规范。镇政府以公告的形式发放了500余份宣传资料,告知雁门片区老百姓各路段的具体收费金额。第三,整治了邮政收费的不规范。针对老百姓反映的到邮局领取信件、汇款等收取不合理费用的问题,镇党委立即指派专人进行了核实、整治,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赞扬。第四,抓村道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老百姓出行方便打基础。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村道建设,柳(坝村)雁(门场镇)公路水泥路面的改建工程预计6月完工,各村村道建设热火朝天。第五,抓实用技术培训,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添路子。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了水稻栽培技术培训,镇政府、妇联组织了女工手工编织技术培训,镇成教办对雁门初中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1]
雁门镇地处高寒山区,由于遭受了5.12地震和9.24洪灾的侵袭,广大群众的房屋和生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确保广大群众安全过冬,应对突发恶劣天气,镇党委政府设立了安全过冬应急物资储备点,粮食销售点和物资销售商店。并发动广大群众自行储备了足够两个月的粮食,取暖柴火及其他日常生活必须品。与此同时,还加快永久性农房的建设进度,截止目前,全镇永久性住房总计完工入住850户,大部分房屋被毁的村民已经搬进新家准备过年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