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陈衍景

男,1962年生,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导师

一、简历

80~90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90年12月~95年3月先后在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做博士后;95年留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98年遴选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99年起受聘北京大学A类(教授类)岗位;01年12月-02年11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03年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导师。兼任中国区域协会自然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英文版地球化学等4种杂志编委。

二、主要学术成就、创新点

根据:1)陆陆碰撞体制的流体成矿作用是现有《板块构造》、《区域成矿学》等学科的空白点或薄弱环节;2)碰撞造山带在我国最丰富、最宏伟、最复杂、最典型,占据我国陆地面积的70%以上,且富蕴热液矿床和花岗岩类,是世界范围研究碰撞体制流体成矿作用的最佳“实验室”;3)我国经济(尤其是资源经济)建设和地质勘探事业主要在碰撞造山带地区实施,需要搞清陆陆碰撞体制的流体成矿作用。因此,优选秦岭和新疆北部分别为古特提斯和古亚洲造山带的代表而开展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碰撞造山体制流体作用与成岩、成矿、成藏作用的构造动力学模式,强调:1)板片俯冲派生流体和岩浆,造成矿床成带分布;2)从碰撞早期到晚期,流体成矿作用势必经历3个不同性质的演化阶段;3)中期减压-增温体制势必导致最强烈的流体成矿作用,即成矿大爆发或大规模成矿。所建模式已逐步被排他性依据所证明,也被运用到不同地区的实际研究和勘查。

此外,将地体构造的概念运用于早前寒武纪研究,确定华北南缘的块体构造格局和地质、成矿差异;将花岗绿岩地体划为O型(始洋型)和C型(始陆型)两类,提出O型地体有利于金矿化;在登封地区发现了石牌河不整合,解体登封群和太华群;在国际前寒武地层分会增设23亿年分期界线之前,提出23亿年地质环境灾变的存在;借助配位化学的软硬酸碱理论,建立了沉积物稀土地球化学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指出沉积稀土铁建造只能出现在23亿年以后。

以上成果被大批学者接受和引用,其中,31篇第1作者论文在99-03年被SCI他引87次。曾6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个人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三、拟开展研究工作及其科学意义

1、从更广学科角度对秦岭、天山等造山带进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丰富和完善陆陆碰撞体制的流体成矿作用模型,充实更多更有力的排他性依据,使秦岭逐步成为同类研究的国际经典地区之一;在造山型金矿研究热潮的基础上,超前研究造山型银矿,带动类似研究;通过高温高压实验,重现碰撞体制流体产生和成矿机制,检验所建模型,占据新的科学研究制高点;逐步填补现有《板块构造》、《区域成矿学》等学科的空白点或薄弱环节。

2、23亿年前后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化学响应和记录,23亿年环境突变事件对成矿作用和生物演化的影响。

3、金、银、铜等矿床的找矿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金属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