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刘军平

刘军平 (1962.11——)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黄冈人,现为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目前担任的学术团体职务有:美国MLA会员、中国译协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员。

刘军平先后获得武汉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1998年9月至2000年1月在哈佛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从事中西比较文化研究。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作为中美富布赖特基金研究学者(Fulbright Research Scholar)在耶鲁大学从事学术研究。近年来,应邀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西东大学、库兹城大学、威斯里安人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作有关中西文化哲学的学术讲演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中国哲学、中西比较诗学,先后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图书评论》、《外语与翻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论丛》、《哲学评论》、《文史哲》、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哲学前沿》,Springer)、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道:比较哲学》)、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中国当代思潮》, A&H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共12部,翻译字数210万,担任即席或同传口译80余场。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包括《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The Philosopher's Index, The Translator, 《中华翻译文摘》等索引或转载。其翻译理论成果由于其理论性、思辨性和前沿性在全国翻译界有较大影响,专著《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新译唐诗英韵百首》等分别由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参与国家“985工程”二期拓展建设平台子项目。

1990年以来发表的科研论文:

[1]《<威尼斯商人>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载《中国翻译》,1991年第5期。

[2]《莎剧翻译的不懈追求者---记莎剧翻译家方平》,载《中国翻译》1993年 第5期。

[3]《关税贸易总协议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第一作者),载《中国翻译》1994年第6期。

[4]《纵化大浪里,不喜亦不惧—记著名翻译家、学者季羡林先生》,载《中国翻译》1995年第2期。

[5]《也谈It’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句型的译法》,载《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

[6] Teachers` Role: New Revelations in ELT,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ceedings, published by 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Press, November, 1994.

[7] Some Major Problems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No 1,1993.

[8]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面面观》,载《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9] 《庞德的翻译思想》,载《外语与翻译》1995年第1期。

[10]《莫道桑榆晚 飞霞尚满天——记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载《中国翻译》,1996年第5期。

[11]《略论美国英语的衍变及其特征》,载武汉水利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12]《现代翻译的构筑——从乔姆斯基到奈达》,载《外国语》,1996年第2期。

[13] 《<尤利西斯>两种译文的比较研究》,载《中国翻译》1997年第3期。

[14]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载《外国语》1997年第3期。

[15] 《翻译科学与翻译学科》,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6] 《茅盾文学翻译思想述论》,载《外语教学研究论文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7] 《“三美”齐备谱华章 “三味”醇香共品尝---许渊冲译古典诗歌撷英赏析》,载郭著章主编《翻译名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18] 《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再创造》,载《中国翻译》编辑部主编《文化丝路织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19] 《大学生语篇记忆心理认知浅析》(第二作者)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

[20] 《英文书信体风格翻译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1] 《艰难的文本旅行——哲学文本个案调查》,6000字,在中国第三届多语翻译理论研讨会上宣读,获大会论文一等奖,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10月18日,载《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人文社科增刊。

[22] 《翻译经典与文学翻译》,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

[23]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24] 《权利话语与翻译---中国近当代翻译策略的主题演变》,载《外语与翻译》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

[25] 《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周易>王船山思想的源泉》,2003年《哲学评论》。

[26] 《从哲学的言意之辨看中国翻译》,载2003年卷《人文论从》(主编冯天瑜),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出版社。

[27] 《庞德的翻译思想》,载罗选民 屠国元主编《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

[28] 《超越后现代的他者——翻译研究的张力与活力》,1. 2万字,载《中国翻译》2004年 第1期。

[29] 《后殖民翻译研究及其中国语境》,(第二作者),载《外语与翻译》,2004年第1期。

[30] 《天下宇宙观的演变及其道德寓意》,1.1万字,《文史哲》2004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数据《中国哲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31] 《亲亲相隐的伦理依据及其道德诉求》,载《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32] 《儿子能指控父亲吗?——孔子与柏拉图是如何看待儿子指控父亲的行为》,[德国] 欧文•威科特,刘军平译,载《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3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中西话语》,《中国翻译》2004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转摘)。

[34] 《近二十年来海内外熊十力研究综述》(英文),1.5万字, 载美国比较哲学核心刊物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005 Winter Issue,.

[35] “Rethinking Justice, an East-West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Filial Piety”, in the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by M.E. Sharpe Publishing Limited, New York,Winter Issue, 2007.

[36] “When East Meets West: A Postcolonial Approach to Ezra Pound’s Translation”,《跨文化研究论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7] 《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他者”与文化身份认同》,载屠国元主编《外语•翻译•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38] The Evolution of Tianxia Cosmology and It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载 Frontiers if Philosophy in China, No.4,2006, Springer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9] Is Confucian Ethics a “Consanguinism”? ,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Ⅵ•No.1•2007, Springer New York,Inc.,刘军平译

[40] Mou Zongsan's view of Interpreting Confucianism by “moral autonom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Vol.2•No.3•July 200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军平译

[41] Entry in Lin Yutang,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by Greenwood Publishing, USA, 2008.

[42] 《论中西文化的起源与早期翻译史之渊源》[A]. 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 2005年10月。

[43] 《文本的旅行与翻译》,《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5期。

[4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45] 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四个维度及其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8期。

[46] 重构翻译的认知图景,开创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学》,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7] “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分别发表有关评论文章多篇,200年5月——11月,《楚天周末》、《楚天都市报》等发表随笔评论文章 20余篇。

[48] 《再思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从主客二分到视角共享》,载《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49]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载《法国研究》,2009年第3期。

著作及编、译著:

[50]《新译唐诗英韵百首》,英译,中华书局,2002年5月

[51]“莎士比亚经典名著译注丛书”(《威尼斯商人》校注,16.8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52] 参编《翻译名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53]《开演莎士比亚》,译作(第一译者),37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4]《侦探福尔摩斯》,译作(第一译者),30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5]《推理克里斯蒂》,译作(第一译者),50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作者为以上《名家温馨赏读译丛》百万字译丛的主译和校稿。

[56] 参编《文化批评与翻译研究》,外文出版社,2005年10月。

[57] 参编《语言认知与翻译研究》,外文出版社,2005年10月。

[58] 专著《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42万字),2007年,人民出版社(权威出版社)。 该书是研究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第一部由博士论文修改的专著。《孔子研究》2008年第5期有专门述评。

[59] 参编《翻译与文化》(第七集),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1月。

[60] 译著《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5月。

[61 ]译著《世界惊悚小说精选》(幻银篇)(美)艾伦•达特罗著,刘军平译,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

[62] 译著《世界惊悚小说精选》(幽蓝篇)(美)艾伦•达特罗著,刘军平译,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

[63] 专著《西方翻译理论通史》(87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开本:16 页数:579页 装帧:平装 书号:ISBN 978-7-307-07238-1/H·665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是一部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演变史,它揭示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规律,采用描述性历史叙述手法与理论论说相结合,力图做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以时间跨度为经,上起远古,从中西语言文字的起源开始,探索翻译与文字、翻译与文化的渊源,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叙述和解释翻译现象;它以主要翻译理论学派为纬,吸收了当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有关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清晰的叙述和独特的分析触角,总结了西方翻译理论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它既翔实、客观、准确、系统,又提纲挈领地阐释了西方翻译理论各个学派的特征,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有关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通史。

[64] 《翻译学概论》,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王克非、许钧、刘军平、刘云虹、林克难、郑海凌、谭载喜、廖七一、穆雷联袂编著的翻译理论教材,2009年10月。

曾承担过的教学任务:

本科生专业英语:《综合英语》、《翻译赏析》、《翻译理论与实践》、《莎士比亚戏剧选读》、《中外翻译简史》等。

研究生专业课程:《西方翻译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翻译名家研究》、《西方汉学》等。

所获荣誉奖项(Distinctions and Awards ):

[1] 1995-1996学年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 1995年以优秀教学科研成绩而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3] 1995—1996年校粤港澳校友奖教金二等奖。

[4] 1996年校级项目《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译本研究》获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5] 1997年《现代翻译科学的构筑》获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理论类)。

[6] 2002年 中国第三届多语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艰难的文本旅行——哲学文本个案调查》被大会评为一等奖。

[7] 2003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8] 2003年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9] 2003年武汉大学优秀党员。

[10] 2004年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超越后现代的“他者”:翻译研究的张力与活力”。

[11] 2004年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

[12] 2004年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天下’”宇宙观的衍变及其哲学意蕴”。

[13] 2009年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近期学术活动:

[1] 参加第一届傅伟勋、韦政通与中国当代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9月20-23日,武汉大学。

[2] 参加哲学学院举办“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高级研讨班,2002年9月,武汉大学。

[3] 参加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年会,2002年12月。

[4] 参加全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2003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分会场主席,提交论文并发言。

[5] 参加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年会,2003年12月,提交论文。

[6] 参加话语与交流新视野国际研讨会,2004年5月,分会场主席,提交论文并大会发言。

[7] 参加全国首届翻译学理论建设研讨会,2004年5月,中国译协、四川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共同举办,提交论文 并发言。

[8] 参加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宗教诠释国际研讨班,2004年8月19日—29日。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湖北襄樊。

[9] 参加2004年10月18-20日,“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教育部学位管理办公室等,担任外语分论坛学术委员,提交论文并发言。

[10] 参加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2004年10月29-11月4日,清华大学、国际译联、亚洲译协,担任二场分会场主席并作发言。后期担任论该坛论文集“翻译与文化”专题的论文审稿人,北京,清华大学。

[11] 参加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年会,2004年12月,提交论文并大会发言。

[12] 参加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年会,提交论文并发言,2004年12月,推选为湖北省译协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

[13] 2005年5月被遴选为中美“富布赖特”教育交流项目2005年—2006年度(The China-US Fulbright Program Grantees,2005-2006)学者,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4] 2006年1月应美国西东大学的邀请,给全校师生做了“What Is Your Solution for a Son’s Dilemma__How Confucius and Our Contemporaries Look at the Issue of Filial Piety”学术报告,西东大学(Seton Hall )校报及东亚系网站都做了报导。http://artsci.shu.edu/asian/news/index.htm or http://artsci.shu.edu/asian/programs/chinese/WorkshopWithJunPing.htm,美国最大华文报刊《世界日报》也作了报导(2006年4月1日)。http://artsci.shu.edu/asian/programs/chinese/index.htm

[15] 2006年2月24-25,参加Neo-Confucian and Global Philosophy国际研讨会,Wesleyan University学Mansfield Freeman Centre for East Asian Studies,参加会议的有成中英、杜维明、John Berthrong, P.J. Ivanhoe等国际知名学者约二十人与会。http://sangle.web.wesleyan.edu/conference/

[16] 2006年2月28日-29日应杜维明先生邀请,参加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主持的“波士顿新儒家” 的对话并发言。参加人有南乐山(Robert Nerville) John Rerthrong等波士顿新儒家学者人。

[17] 主旨发言,应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a at Its Crossroads” ,刘军平将就东西社会正义与家庭价值为题做大会发言, March 27-28, 2006, Kutztown University , Pennsylvania in USA. Schedule of events is posted on our website at http://www.kutztown.edu/acad/intlstudies/events.asp.

http://www.kutztown.edu/acad/intlstudies/China%20Abstracts/junpingabstract.asp

[18] 应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著名汉学家狄百瑞(William De Barry)的邀请,刘军平于2006年4月15日下午4:00-6:00在Heyman Center of Humanities 的“New Confucian Seminar”上 就中西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做了主题发言。

[19] 2006年6月12-13日,应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邀请,在逸夫楼举行专题讲座。

[20 ] 2006年9月12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应邀在该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岭南译学前沿讲座”。

[21] 2006年10月14日,华中师范大学举办“高校翻译教学研讨会”,作大会主题发言“美国翻译理论的特点及最新趋向”。

[22] 2006年11月26-28日,佛山大学“跨文化时代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会”,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举办,分会场召集人。

[23] 2007年 4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应邀给外院师生举行了一场“西方解释学与翻译研究”的专题讲座。

[24] 2007年4月12日—14日,作为中国译协代表团成员,出席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并宣读论文,印度尼西亚,茂物。

[25] 大会开幕式口译及参与者,“第十五届中国哲学大会”, 2007年6月24-28,武汉大学。

[26] “2007全国高校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大会执行主席及会议发起者和组织者,2007年10月24-27日,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湖北省翻译协会及武汉市译协。

[27] 2007年11月22-25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澳门理工学院。

[28] 2008年5月 24日至28日在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座,并受聘为该校客座教授。

[29] 2008年9月26日应邀在华中师范学院汉口分校外国语学院举行讲座:“巴别塔的重建:中西翻译史话”。

[30] 大会主旨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的反思、回顾与展望”,2008年11月14日-16日,“2008年中南地区翻译理论 研究与翻译教学研讨会”,湖北咸宁。

[31] 大会主旨发言:“通过翻译而思: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 2009年4月10-13

日,“翻译学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青岛。(大陆及香港20余名翻译

理论界知名学者应邀共同出席)。哲学与翻译的关联成为此翻译理论高层论坛的

热门话题,以至有学者提出翻译研究的“哲学转向”。〈中国翻译〉有过相关报 道。

[32] 《我的求学之道》的讲座在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图书馆报告厅开讲,2009年4月

29日,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东湖讲坛”。

[33] 大会主旨发言:《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系统构架与及其内涵》,“2009中部地区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崇实会堂,2009年6月12日至14日。

[34] 大会发言:《海德格尔:哲学翻译的本真追寻》,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8月24-26日,湖北孝感观音湖,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35] 大会主题发言:“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格义’范式转换及其现代阐释”,2009年12月5-7日,上海海事大学,“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主持了6日上午的“翻译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小组讨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举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