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将军
聂荣臻
中华人民族共和国元帅聂荣臻(1899-1992)中国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现属重庆市)。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次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到苏联学习。1925年8月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成员、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后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930年初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1931年12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4月,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1932年冬以后,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曾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0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3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到苏联学习。
1925年08月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成员、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后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等工作。
1927年07月中旬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
1927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192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1930年初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
1930年0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苏区,
1932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04月,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
1932年冬以后,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
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在晋察冀3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
1940年08月,在百团大战中,组织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线进行破击战。
1943年秋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
在抗日时期被喻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
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华北野战军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先后参与指挥集宁战役、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1949年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军管会主任。
任北平(今北京)市市长,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轮换等工作。曾参与组建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和一批军事院校,并组织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8年兼任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9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共中央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
1983~1988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聂荣臻元帅为我国的航天基地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最后骨灰葬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
著有《聂荣臻回忆录》。
[王朝网络]
聂荣臻元帅小故事抗日战争初期,聂荣臻深入日本侵略军后方创建根据地,更显示出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主
力转往晋西南。聂荣臻遵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带一部分兵力与主力分手,从五台山区向周围广阔的地域发展,创建了敌后第一块最大的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当时,中共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赞扬,称这些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1938年3月,毛泽东曾对准备前往晋察冀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风趣地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养。1956年10月,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征求意见说:“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已决定调陈毅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因为你以前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算是官复原职;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经报中央批准,聂荣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毛泽东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他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他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百团大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她们的父母是井陉矿站的工作人员,日军投炸弹时把她们的父母炸死了,这会儿两姐妹正在哭呢。战士们立刻把两姐妹抱起来,放到两只大箩筐了,抬回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哦?我们这里来了两个日本朋友啊?我来看看。”聂司令笑着走出来,望着那两位日本小姑娘无助的眼神,他的心被深深震动了。他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一只梨子,亲手削好递到那位稍微大点的姑娘手中,温和地说:“这梨子洗干净了,吃吧。”看着眼前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蔼,那名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过梨子吃了起来,聂司令笑了。这时,前线摄影记者沙飞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聂司令给美穗子梨子的瞬间,聂司令说:“要照就照张正面的,来。”说着把美穗子抱出箩筐,拉着她的小手,面对着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一会儿,秘书问他:“怎么安置她们啊?”聂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他转身走进“办公室”,在桌前坐了下来,拿出一张便笺,写了几笔。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碠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写好后他把信装进信封,放到箩筐里,不久,前方的负责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达日本。这件事似乎已经结束了,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新
《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她们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一次特别的会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厅中央等着救命恩人的到来。不一会儿,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帅面前,聂帅连忙扶起她,此时她已经泪流满面,她捧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展开在聂帅面前,老帅高兴地点点头,连说:“好啊……”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