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中镇
基本概况

适中镇地处闽西南端,是闽西的"南大门",为新罗、漳平、永定、南靖四县市的结合部。漳龙高速公路横贯镇区、319国道贯过全镇过境长达36公里,是龙岩市沟通沿海开放地带,辐射内地山区的重要经济窗口,也是联系沿海与内地的主要物资集散地,是个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重镇。全镇下辖22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 17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03.63平方公里,集镇规划面积 7.2平方公里,总人口 4.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 3.7万人。 22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程控电话、通电、通广播电视。曾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乡镇干部教育示范点先进位"、"十好文明集镇"、"省级园林式镇"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建设部选定的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省政府选定的山区重点小城建设试点镇。整个镇域特点表现为:区位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生活活跃。
下辖村庄莒舟村
新祠村
霞村村
颜祠村
竹华村
丰田村
象山村
颜中村
溪柄村
蓝田村
洋东村
中心村
中溪村
营坑村
保丰村
仁和村
上屿村
下屿村
白叶村
温庄村
坂溪村
三坑村[2]
人口数据(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总人口
42762
男
24243
女
18519
家庭户户数
9262
家庭户总人口(总)
35138
家庭户男
17956
家庭户女
17182
0-14岁(总)
9019
0-14岁男
4637
0-14岁女
4382
15-64岁(总)
31298
15-64岁男
18542
15-64岁女
12756
65岁及以上(总)
2445
65岁及以上男
1064
65岁及以上女
138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3718
【经济概况】2001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5.55亿元,比上年三增长15%,其中企业总产值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农业总产值0.99亿元,比上年增长5.4%,财政总收入277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比上年增长2.5%,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均名列前茅,跻身于全省五十强乡镇行列。
【资源状况】适中镇海拔650米,气候特点是夏凉无酷署,冬暖无严寒,且雨量充沛,是理想的农业生产基地。除水稻种植外,已形成烤烟、反季节蔬菜、毛竹、生姜、薏米、生猪、种鸡等七大主导产业。全镇的工业品种有水泥、煤炭、水电、木材加工、铸造,轧钢、石料、电子等十余个系列,品种达100多种。其中石灰石储量约2亿吨,煤、铁、锰、钨等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具有较为可观的开发潜能。电力充足,有大小水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达1.55万千瓦,一座火力发电厂,11万伏和3.5万伏变电站两座,已建成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现已形成 21家水泥企业,180万吨/年生产能力,2001年社会产量 150万吨(含商品水泥熟料),实现产值3亿元。目前适中镇有一个运输公司,拥有大小汽车、客车、农用车1100多部。2001年实现商贸产值1.9723亿元,运输业产值4.351亿元。适中正逐步成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卫星镇。
【农业生产】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行高新、实用农业技术,突出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路子,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2001年,全镇投入农业资金93.21万元,完成标准化渠道建设9.5公里,改造中低产田 960亩。在做好粮食挖潜增效的基础上,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主要突出抓好生猪、种鸡、毛竹、水果、反季节蔬菜、生姜、薏米等七大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2500亩烤烟, 5000市反季节蔬菜,3200亩生姜,2500亩薏米的基地。 2001年全镇主要农副产品,肉类总产5039吨,比增26%;禽蛋产量407吨,比增13.7%;生猪存栏37031头,比增 1.3%,出栏65445头,比增7.8%;水果产量1750吨,蔬菜产量16653吨,比增15.3%。
【乡镇企业】按照"乡企强镇"的指导思想,深化企业改革,以市场为导向,采取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兼并、破产等各种形式转化企业经营体制,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镇村企业的竞争实力。对全镇水泥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组建水泥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战略,确保水泥建材主导行业的地位,已建成30万吨水泥旋转窑生产线一条,另规划拟建两条30万吨水泥旋转窑生产线。狠抓项日开发,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尤其是以"三虹"超微细轻质碳酸钙厂、"亚视达"电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矿产资源深加工和电子、机电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新兴产业群,加快了结构布局的调整优化。"三虹"超微细碳酸钙厂万吨干粉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产品细度可达6500日,达到国外进门同类产品水平,该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引进厦门森宝实业有限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在仁和村兴办年产480万羽(艾维茵良种鸡)的种鸡场。该场总投资1300万元,占地115亩。建成后,镇里将以此为龙头,实现"公司+农户"专业化生产,带动和引进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至2001年底,全镇乡镇企业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40个,其中产值1000万元的项日25家,立项、签约、筹建产值上千万元的项日有2个。
【文化状况】适中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适中籍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7000多人,遍布海内外的重要科研单位。全镇现有中学2所,45个教学班,2329名学生和185多名教职员工;现有小学36所,小学生5402人,教职工238人,幼儿园17个。全镇现有文化站、电视广播站、2家影剧院、10多家卡拉OK歌舞厅和1座体育中心灯光球场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镇文化站藏有各类书籍3000册,有30多种报刊可供阅看;老人活动室、宣传教育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具备"四专":专用场所、专职人员、专门活动、专项经费,全镇现有各种文化场所23个,群众文艺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全镇设有中心卫生院一个,并配置了B超机、X光机、化验室、手术室、胃镜室、心电图室等,有医务人员68人,各行政村、自然村都设立了医疗卫生网点。
【名胜古迹】适中是文化之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242座土楼群气势雄伟,堪称中国民居之瑰宝。屹立在白叶村的具有800余年历史的文明塔,被古建筑研究专家路秉杰教授称为"中国第一塔"。与古塔遥遥相对的魁楼,象征适中是人才荟粹的文明之乡。闻名遐迩的"白云钟鼓,长塔薰风:上方睛雪,蔡坑春树;龙埔晓月,虎岭松涛,屏山夕照,柳驷晓烟"等适中八景更是使人们流连忘返。
【投资环境】几年来,镇党委、政府着眼于构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切实解决好发展环境问题。在营造投资硬环境上,以"一场二路五街"("一场",即适中农贸综合市场;"二路",即西环路、北环路;"五街",即朝阳街、商业街、开明街、市场南街、北街)和四个工贸小区(仁和、洋东、新祠、保丰)建设为重点,以集镇为中心,在集镇开发区内新建了30多幢办公营业楼,商住楼和900多间店面,依托现有功能齐全的农贸综合市场,建立建材批发中心、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抓紧适中卫生院综合大楼,适中中心广场工程建设,拓宽改造抚适公路、适长公路,抓好自来水扩容工程,完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集镇配套建设。几年来,共筹措资金3.2亿元,投入小城镇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绿化工作,在境内的319国道两旁都种上花草树木,并做好集镇范围内,国道两旁6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带及 2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建设。不允许污染企业入镇,对现有企业实行环保达标管理。1993年3月,被福建省绿化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园林式镇"的荣誉称号。搞好村建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创建一个繁荣、文明、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热土,争创"全国文明城镇"。在营造投资软环境上,重抓服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干部的管理,强化公仆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兴业。营造-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环境,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每位领导、每位干部都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在全镇形成人人重视环境、关心环境、建设环境,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旅游资源由于适中镇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且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居民建筑"----土楼,其名胜古迹与人文景观,遐迩闻名。有盛建于明末清初,被陈从周教授诗赞:"仿佛仙山入梦初,自怜老眼未模糊,流风已随宋元逝,如此楼台岂易图"的现存的适中土楼群,大都在三层以上,堪称一绝。据史记载,适中土楼始建于宋朝,清代的比方雍正、乾隆、嘉庆期间达到高峰,最盛期达360余座,经过几百年风风雨雨,现存242座,是目前福建省境内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楼层最高,风格最独特的土楼群。土楼群分布广泛,外观雄伟,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距今有800多年的文明塔和适中魁楼。有最古老的土楼古风楼建于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今有870余年,既古老又文雅,楼墙宽1.5M,实属罕见。有建于康熙十年(1665年)的庆元楼是福建中最完整的五层方形居民大楼,高17.8M。和致楼是最大的土楼建于乾隆间,共四层,54.2M×51.9占地2780.46M2。座落在中心村的适中陈、林、赖、谢四大姓举办"盂兰盆盛会"的民俗活动----白云堂,是为纪念我国民族英雄谢安的朝拜圣地,也有800多年的历史。适中更有县级文物单位,纪念宋朝文天祥举认驻师故垒的胜地----丞相垒。甚有"白云钟鼓,长塔薰风,虎岭松涛,龙埔夜月,上方晴雪,蔡坑春树,屏山夕照,柳驷晓烟"之八大美景。有保存100多座完好的适中各大姓氏宗庙祠堂,其中以谢氏第一祖家庙----"崇报堂"更为世人瞩目。建于清雍正8年的大中文明阁(即崇文院),极为壮观和雄伟。
重要历史文物古迹简介一、土楼群
适中土楼群被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教授赞道:这样的建筑堪称民族民居瑰宝,这样的景观,举世无双。一座土楼,就犹如一件精品,一座艺术殿堂,浮现着精湛建筑艺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光华。
方型是适中土楼的最在特色。适中土楼群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建筑群,有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方圆混合形四大类。村落中楼楼相套、楼厝相通。或楼包厝、厝包楼;或大楼包小楼,小楼包大楼,楼中有楼,厝中有楼,形如城廓,雄伟壮观。
楼厝里低外高,里高外低,错落有致;楼内设厅堂(或学堂)、卧室、仓库、水井、花庭敞轩、酒楼歌榭,一应俱全;天井、门窗、走廊、科学组合。土楼人家居住其中,冬暖夏凉。方楼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在世界居民建筑艺术中是一种独特、神奇的创造。
方楼之内,凡壁有画,是木即雕,还有楹联、书法等不少艺术珍品,俯首抬头间都可见及,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瑞云楼"和"善成楼",有如楼中之阁,庄严古朴,典雅堂皇,布局科学,享有"十八厅楼"之美誉;楼内各厅作用各有讲究,处处凝聚首"福佬人"(中原南迁汉人的一支,方言属闽南语系)的文化意识、伦理道德、家法观念等中原中原遗风;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也处处展现出"福佬文化"的风采。
适中言土楼群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民居建筑的绚丽瑰宝。
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丞相垒》
在适中倒岭旧319国道班西60米。明万历十年(1582)为纪念文天祥在此设垒驻兵抗元300周年而立。碑高1.95米,宽1.02米,碑文:"皇明大明万历十年风次壬午秋上玄之吉赐谥忠烈故宋少保右丞相相信国公文山文公天祥举义驻师故垒"为阴刻竖写楷体,知县曹胤儒等立。左右有阴刻竖写草体诗词碑,左碑高1.5米,宽0.8米;右碑高1.4米,宽0.69米,为当地文人林希尹等撰写。1982年3月14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古风楼》
在中心村、陈氏民居,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历代均有维修。空井式四层方围土楼,坐东朝西,墙高13.80米。占地面积941.69平方米,粘土夯筑。由于时代历久、外墙风化严重,其保存基本完整。2001年11月20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典常楼》
位于适中镇中心村,谢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历代均有维修。内包外联式方围土楼,坐北朝南,面阔39.25米,进深64.12米,占地面积2526.71平方米,分前、后主楼二部分。全楼共有祖堂一个,万堂44个,房间126间,现保存完整,是新罗区内现存最华丽完善的方土楼。2001年11月20日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庆云楼》
在仁和村保太,谢氏民居,建于清康熙十年(1665年),历代均有维修。内包外联式五层方围土楼,坐北朝南,占地1690平方米,粘土夯筑。楼外墙厚1.35米,内墙厚0.75米,楼高17.80米,为区内最高土楼,每层内四周均有回廊相通,有楼梯四部,大小房间90间,2001年11月20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物古迹
1、《白云堂》
位于适中中学北,为适中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盂兰盆会》陈、林、赖、谢四大姓活动场所。宋绍定年间建,现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修。白云堂坐南朝北,占地1500平方米。分东西峡谷殿,有大小房间12间。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天井、正厅、正厅面阔3间,进深3间,草檐歇山顶,招梁木构架,高12米,正脊中有葫芦刹。大门口立石狮1对,右侧墙上有历代损资碑3方,前厅、正厅各有碑文1块,东殿毁于1962年。1985年重修。
2、《文明塔》
位于仁和村西5公里之龙岩、永定、南靖三县交界山颠,又称长塔或白叶塔。建于宋代,原有13层,高约40米,现存11层。八角形,空心瓠木构楼阁式。隔层拱门同位,塔檐内径4.95米,墙厚1.64米。门顶正中石碑阴刻"文明塔"。其塔与适中魁楼中轴线相对,不差半厘分毫。
3、《魁楼》
位于适中镇中心村,现适中中学校园内。建于宋代,与"白云堂","文明塔"同一年代建筑,现保存完好。1985年重新维修。是适中人为标榜学生弟子考试而晋中举人,进士而象征"魁星"的纪念场所。
4、《谢氏家庙》
位于适中镇保丰村,是适中谢氏第一祖宗祠(又称万公祠)。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二厅二厢房,有大小房间18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门置于偏东方向,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墙,天井、正厅、天井、后厅。正厅面阔3米,高8米,招梁木构重檐歇山顶。内有题匾"兄弟登科(道光年间),四子登科"等四幅。是适中镇谢氏祭朝拜的活动地方。
5、《吴公祠》
位于适中镇老街道,现废。只剩只公碑记名碑一块,现放在老镇政府大院内。吴公像祠记中的吴公守忠是适中的大恩人。当吴公明历十五年(公元1587)到十七年先后不足二年的时间,来龙碉任知县,适中人何以为他树像立祠,记中只言"以候考绩报政称最",但据历史相传,吴公来任时,送往京师的"皇杠",在适中境内被劫,朝廷震怒,欲遣兵剿来适中。适中土绅惶恐,具结申辩,其中言曰:"贼人随抢随散"。状子送到龙岩县吴守忠那里,他思之再三,以为此言不妥,"随抢随散,必须散居附近民间,正合剿灭之理,应改为"随抢随去"。这说明是过路强盗与本地无涉,或关系不大,断无进剿平民之理,才免去一劫而拯救了适中生民,众民念其救命之恩于万历十六年(戊子,公元1588)夏五月,建立像祠,颂其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