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
词语·水寨【拼音】:shuǐ zhài
【注音】:ㄕㄨㄟˇ ㄓㄞˋ
【解释】:亦作“ 水砦 ”。水边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
【出处】:《新五代史·死节传·刘仁瞻》:“﹝ 世宗 ﹞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 淝河 。”
【示例】:《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今当先立水寨,令 青 徐 军在中, 荆州 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国初,海岛便近去处皆设水寨,以据险伺敌。”《说岳全传》第二九回:“当时小喽罗就开了水寨栅门,放那 岳元帅 的小船进来泊好。”
广东梅州五华水寨水寨镇地处五华县城,位于五华河与琴江河汇合的三角地带,东临琴江河,北倚五华河,南接本县横陂镇,西与转水镇相连,总面积99平方公里,是五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中心。下辖4个居民委员会,23个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底,全镇总户数47782户,146941人,其中非农78830人,农村68111人。
亦作“ 水砦 ”。水边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新五代史·死节传·刘仁瞻》:“﹝ 世宗 ﹞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 淝河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今当先立水寨,令 青 徐 军在中, 荆州 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国初,海岛便近去处皆设水寨,以据险伺敌。”《说岳全传》第二九回:“当时小喽罗就开了水寨栅门,放那 岳元帅 的小船进来泊好。”
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2.1水寨乡基本情况
水寨乡位于隆阳区东北部,怒山山脉支脉凤溪山和哀牢山中,东北以澜沧江为界与永平县相望,西北接瓦窑镇,东南连瓦渡乡,西南交板桥镇、金鸡乡,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总面积为106平方公里。
水寨乡属典型的高寒山区,立体型气候,全乡最高处海拔2485米,最低处海拔1163.5米,全乡有耕地面积11023亩,其中田2232亩,旱地8791亩,全乡总人口14606人,辖10个村委会,103个村民小组,全乡以烤烟产业为主,盛产木材。水寨乡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森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境内盛产花椒、核桃,另外,水寨的松茸、块菌、生态鸡、火腿深受消费者喜爱。水寨乡历史悠久,曾经是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蹄印深深的古道、亘古长存的霁虹桥遗址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水寨商贾云集、经贸繁荣的过去,而今水寨人民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烤烟产业为龙头,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粮林果并举,大力发展旅游业,兴科技,抓党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跨越。
"古人云:“兰生于深山,不以无人而不芳。”丝绸古道水寨段尽管因滇缅公路的打通而失去它昔日的热闹景象,但兰津古渡、西南第一桥——霁虹桥;西岸普陀岩摩崖石刻群;路心飞石巩、水石坎“梯云路”;出土文物古石器;百岁匾、“皇帝楼”、古钟、古石佛、马大人衙门等,这些足以展示古道深广文化内涵的实物尚存,它像生长在深山幽谷的芳兰,虽说雨季来临就会叶萎花凋,然其“肉根”犹存,春风一动,又将重放花朵。
水寨乡地处隆阳区东北部澜沧江西岸罗岷山半腰,距保山城赞千米,境内山峦叠嶂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山上较平,土质疏橙肥厚,且雨量充沛,有利于建材林生长,素有“果松王国”之誉;近几年海棠“绿色温床”培育出的餐桌珍馐——松茸,名噪华夏,远销日本,每公斤鲜品价格竞高达1200元左右。中部属丘陵地带,主产稻谷、玉米、小麦及豆类,因土地面积狭窄,居民多以经商或做副业弥补生活之不足。时下多数闲散地均种上了蓝桉和果木,每到春季,真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山地势较陡,箐深而土肥,兼得江风之温煦,竹类及果林发展很快,江边核桃个大肉丰,上市即争相购买;现经该乡有志青年马玉亮等人采用现代技术加工制成包装精美的“武陵春核桃仁”,推向市场,深受省内外消费者欢迎。
闻名中外的霁虹桥,壁立万仞的摩崖石刻,飞石倒立、丹崖夹峙的水石坎“梯云路”,奇伟瑰异的罗岷山、玛瑙山,稳健豪放的梯云石刻,静若处女的高原湖泊——葛根塘水库,迷人的海棠生态农家乐,云雾迷茫的梅花岭,神奇的五凤朝阳山,天造地设的石仙塘,奔流不息的渭西河,俱在水寨境内。正因其风光绚丽,峰峦殊秀,故使得徐霞客情有独钟,对一个小小的水寨大书特书。赞之日:“……武陵桃源,王官盘谷,皆所不及矣。此当为人滇第一胜。”
水寨,又称“金齿咽喉”,自明成化年间在兰津古渡上架通铁索桥,就成为丝绸古道上颇具规模的山区集镇。商贾往来,终岁不绝;历史名人马可•波罗、刘挺、邓子龙、张含、张郃、王宏祚、杨升庵、徐霞客、林则徐、杜文秀、李根源……多次途经此地,诸公即景抒怀,挥毫留下墨宝。从霁虹桥到官坡的几十里石板路被骡马踏起的那无数马蹄窝,既刻记着国际贸易的艰难历程,又展现着水寨古镇曾经拥有的辉煌。
2.2水寨古道
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即遥遥在望。从这里至江边的平坡村,是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沿途泥沙多被冲刷,全沟巨石裸露。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时间一久,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铁蹄到处,火星飞溅,青石楼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
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记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
云梯路脚,是平坡。这里是一个百户左右的小山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小,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出平板坡村,沿着山坡北上,一路尽是茅草荒坡,绝少树木。行约3里,古老的兰津渡口,有一座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铁索桥,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便呈现在面前。
2.3 霁虹桥
在云南省保山县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有一座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铁索桥,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
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傅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
相传当年造铁索桥时,原有的木桥被江水冲毁,要把每根手臂粗,数千斤重、百余米长的铁链从当东岸送到西岸十分困难。一位年轻的工匠从射箭猎兽得到启发,根据他的建议,工匠们在陡峭的东岸用数根粗细不等,与铁链一般长的麻绳由细至粗结好,然后把粗头系在铁链上,细头系在箭尾上,射到西岸,西岸的工匠把麻绳捆在绞车上,摇动转轮,将铁链拖到西岸,固定在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铁铸万年桩上。
霁虹桥跨度为57.3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链悬吊两岸,上铺桥板。两个桥墩上有古朴典雅的桥堡,分别名为“武侯祠”和“观音庙”。
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等;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过此桥。
霁虹桥是历代开发西南必经的关隘要道,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桥上曾设有税所和办案机构。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曾派三十余架飞机在霁虹桥上空轰炸,因地势险要,古桥得以幸免。
1986年,古桥被洪水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