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穗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短穗竹

拉丁名 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 (Reudle) Keng

中文名 短穗竹

拉丁科名 Granineae

中文科名 禾本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江苏、安徽、浙江

现状 稀有种。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部分地区,由于砍伐或开垦,加上短穗竹成片开花衰败,面积日益缩小。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形态特征 地下茎为单轴型,秆散生,主干高1—3米,直径约l厘米,茎环隆起,幼秆有倒生白色细毛,老秆节间无毛,在分枝一侧节间下部有沟槽,长7~19(一30)厘米,秆环隆起,箨环下具白粉。箨鞘绿黄色,有白色或淡黄色纵条纹和稀疏刺毛,边缘有紫色纤毛;箨耳发达,椭圆形,褐棕色或绿色,边缘具缝毛,箨舌微弧形;箨片披针形,稍外展;每节3分枝,长短近相等,小枝具叶2-5片;叶鞘草黄色具纵纹;鞘口有繸毛,叶舌截平,无叶耳,有1一4根繸毛;叶片长卵状披针形,长5一18厘米,宽10一20毫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侧脉6一7对。花序紧密呈丛,扇形,无柄,基部托以一组向上逐渐增大的鳞片状小苞片,生于叶枝的下部各节,花序中每一侧生小穗或分枝下部包有苞片,苞片的对面可有原叶,其上着生2一8枚小穗;小穗长1.5一3.5厘米,含5一7小花;颖片1一3,第1颖为鳞片状,具1脉,其余2颖与外样相似而稍短;外稃硬纸质,具9一11脉,背部具较密的小刺毛,顶端尖;内粹稍长或近等长于外稃,顶端呈裂,遍体具较长的毛,具2脊,脊上具纤毛。

特性 短穗竹性喜气候温暖,湿度稍大的低海拔平原、丘陵、低山坡地。生长于向阳山坡。在pH值5-8,多腐殖质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在干与宁、句容、溧阳、宜兴、无锡、苏州,浙江北部昌化、杭州、奉化,安徽南部青阳、黄山、黟县、祁门、休宁等地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生于低海拔的平原和向阳山坡路边。笋期5--6月,花期3--5月。

保护价值 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形态上与日本的业平竹属Semiarundinaria相似,对研究竹类分类系统有一定科学意义。可作美化庭园的竹种。竿可编制家具等。

保护措施 建议各有关植物园引种栽培,产地林业部门应注意保存、护育野生短穗竹竹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已引种栽培。本种是我国的特产,现已列入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栽培要点 栽植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坡度较缓的丘陵、低山坡或平原。冬季挖穴,翌年早春将截梢连鞭带土和生长旺盛的母竹放人穴内,加盖熟土或腐殖质土,加强管理。冬季不宜移植。

地下茎为单轴型。主干高1—3米,直径约l厘米,茎环隆起。箨鞘早落,淡黄色,无斑点亦无毛茸;箨耳显著,半月形,边缘具穟毛;箨叶细长形;茎每节常分3枝,小枝具叶2—5片;叶鞘长2.5—4厘米,鞘口有穟毛;叶片披针形,宽10—25毫米,下而有微毛,次脉4—8对。穗形总状花序,丛部托有一组逐渐增大的紫色苞片;小穗柄有微毛,长2—4毫米;小穗含5—7朵花,长12—25毫米。短穗竹分布于华东太湖流域。生长于向阳山坡。竿可编制家具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