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红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

又名:“第五病”

传染性红斑(Erythema infectiosum)常在儿童中集体发生,有些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但未分离出病毒。也可能是一种肠道病毒。多在春秋季节发病,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造成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14天。病人多数为4~12岁儿童。常突然发疹而无全身症状,仅少数病人轻微发热,有时出现咽痛、呕吐、眼结膜及咽部充血。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颊部、呈水肿性蝶形红斑,边界清楚,其上无鳞屑,局部温度增加,偶有微痒和烧灼感。皮疹不发生于口唇周围。经过1~2天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对称性边界清楚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为本病特征。4~5天以后,红斑自颊部及躯干上消退。皮疹消退次序和出疹次序相同。皮疹消退后不脱屑。有时复发。常见于春季,病程10天左右。预后良好。

诊断:根据面部有蝶形水肿性边界清楚的红斑。具流行性、全身症状轻微。常见于春季的儿童,即可诊断。

诊断鉴别:

(1)猩红热 本病呈急性病容,临床表现咽痛、高热、皮疹为弥漫性红斑,口周有苍白圈,草梅舌及愈后脱皮等征象。帕氏征:阳性。

(2)风疹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发热、麻疹样皮疹,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3)麻疹 高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明显、皮疹为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早期颊粘膜可见费克斑(Koplik斑)。

治疗措施:患病期间,需要隔离至皮疹消退为止。一般对症治疗,无需特殊处理。

预防保持卫生,控制感染。复发的可能性不大。

并发症只出现于有免疫缺陷的患儿身上。如果对此病没有抗体(多数情况下如此)的妊娠妇女感染,如果发生在妊娠前半期,可给胎儿带来致命伤害,如发生在后半期,风险可忽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