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漳州华安有一仙字潭,那儿的崖壁石刻,被民间传为神仙的笔迹,称“仙字”、“仙书”、“仙篆”,地名遂为“仙字潭”。

那些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图字符号”,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专家学者前往考究。

1957年8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实地调查后做了全面介绍。石刻现存50多个符号,似字似画,形状奇特,大者长74厘米、宽35厘米;小者长15厘米、宽9厘米,分布范围约200平方米。

关于仙字潭古石刻,清《漳州府志》、《龙溪县志》等书均有记载。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到此考察后,撰写《汰溪古文》一文,始启“仙字潭”科学研究之门。

“字”“画”之争“干戈”不息

仙字潭古石刻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深刻达五六厘米。据分析,从仙字潭石刻的制作方法上看,并非金属制作,而是用坚硬的石器磨刻,其上限未尝不可提到新石器时代,又可以佐证当时还没有进入青铜器时代。如果对照具有金属器具凿痕的武夷山悬棺时间距今3000年,可以推定为更早。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华安石刻是古代岩画,全部图像分为五组:有的表现杀戮俘虏后举行的祭祀活动,有的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征战胜利后的狂欢。整体是对商周时期福建南部越人部落间某次较大规模战争全过程的实况记载。可另有一些人却认为,石刻反映的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古越人庆贺收成、祭祀祖先的场面。同样的画面,却能读出差别迥异的解释,也可以谓仙字潭之神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