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箐

中文发音:wu jing
【俗名】芥菜疙瘩、大头芥、香大头。
【性味】性平,味苦辛甘。
【功效】开胃,消食,下气。
【宜食】适宜食欲不振或食积不化,痞满腹胀和黄疸之人食用。
《医林纂要》:“利水解热,下气宽中,功用略同萝卜。”
【忌食】芜菁一次不宜食之过多,以免耗气。
《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气胀。”《本草衍义》:“过食动气。”《随息居饮食谱》:“诸病无忌。”
【按语】芜菁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一般都腌藏作咸菜食用。对加强肝脏机能,帮助消化很有功效。
【俗名】大白菜、黄芽菜、黄矮菜。
芜箐(turnip)是十字花科(Cruciferac)芸苔属芸苔种芜箐亚种能形成肉质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ssp.rapifera Matzg(syn.B.rapa.L.)。别名:葑(《诗经》),须、薞芜(《尔雅》),荛、大芥(《方言》),蔓菁(《礼记》郑玄注),葑苁(《尔雅》孙炎注),芥(陆玑《诗疏》),九英菘(《食疗本草》),九英蔓菁(《本草拾遗》),诸葛菜(《嘉话录》),台菜(《埤雅》),鸡毛菜(《本草衍义》),大头菜、狗头芥(《医林纂要》)、圆根、盘菜、大头芥等。染色体数2n=2x=20.。主要食用的是肥大的肉质根。可以炒、煮和腌制。芜箐的品种主要有食用芜箐和饲料芜箐。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主要栽培的是食用芜箐。有圆形的和圆锥型类型,此外,云南丽江地区鹤庆县栽培的芜箐,脆甜多汁品质好,可以生吃。
芜箐的栽培历史与文化
芜箐的起源中心在地中海沿岸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等地。在先秦的儒家经典《尚书•禹贡》篇中所说的“箐”就是“芜箐”。公元154年,汉桓帝诏曰:“蝗灾危害,畦水变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皆种芜箐,以助人食”。可见,东汉时期已普遍种植。北魏《齐民要术》(贾思勰)中有芜箐栽培方法的详细记录。
芜箐被称为“诸葛菜”的典故。 唐代诗人刘禹锡撰写的《嘉话录》里记载“荆州缘山野间,有菜,大叶而粗茎,其根若大萝卜,土人蒸煮其叶而食之,可以抗饥,名之谓诸葛菜。云武侯南征,用此菜行于山中,以济军食。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箐者,取其才出甲者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随以滋长,三也;弃去不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比诸蔬菜,其利不亦薄乎?三蜀之人,今呼蔓箐为诸葛菜,江陵亦然”。这段史料说明,诸葛亮在帮刘备建立蜀汉疆域的南征北战中,不但令士兵“独种蔓箐”“以济军食”,而且还传授给当地的群众。这就是人们把蔓箐叫诸葛菜的原因所在。
文章引用自:
【另】芜菁甘蓝是芜菁及甘蓝杂交形成的。
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又名土苤蓝、洋蔓菁、羊蔓菁、洋疙瘩、洋大头菜。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肥大的肉质根为主要产品。因容易栽培,产量高,茎叶均可利用,我国各地栽培渐多。肉质根可以炒食、煮食和腌渍,茎叶可以做饲料。
特性:芜菁甘蓝根部肥大,呈球形或纺锤形,单根重0.5千克--3.5千克。叶色深绿,叶面有白粉,叶肉厚,叶片裂刻深。总状花序,花黄色。留种时应注意隔离。芜菁甘蓝为长荚果,成熟时果荚开裂,种子散落 ,应及时采怍。种子略呈球形,深褐色,千粒重3.3克左右。芜菁甘蓝耐寒耐热性强。种子能在2℃--3℃时发芽,生长适温为13℃--18℃,幼苗能耐-1℃至-2℃低温。幼苗的耐热、耐旱性较强,能在7--8月份高温季节播种。
品种:依肉质根顶部颜色可分为两种:绿顶种和紫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