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共和国

俄语: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车臣语: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南部联邦管区的其中一个共和国,地处於北高加索山区,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一条很长的边界。
1.概况官方语言俄语、车臣语
首府格罗兹尼
总统拉姆赞·卡德罗夫
总理拉姆赞·卡德罗夫
面积
- 合计 17,300Km
- 水域面积百分比 (土地以外) 可以忽略

人口
- 合计(1997年) 862 000人
- 人口密度 50人/平方千米
货币卢布(RUR)
时区UTC +3
电话地区编号7 (与俄罗斯相同)
2.历史
有关车臣的最早记载是在7世纪初以前。“车臣人”这一称呼最早源自阿尔贡河边的“大车臣”这一村庄的名称,以后逐渐成为车臣民族的族称。车臣人自称“纳赫乔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车臣人在13世纪遭受蒙古-鞑靼人的侵袭,14世纪末又遭到中亚帖木儿帝国军队的蹂躏。直到15至16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车臣人才开始从山区向平原迁徙。16至19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车臣。在17至18世纪之交,车臣开始成为波斯、奥斯曼、俄罗斯三大帝国争夺的对象,此后车臣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争。
自15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开始,车臣人民在高加索山区不断抵抗外来入侵。自从投向穆斯林的阵营,便缓和了与奥斯曼帝国的紧张关系,但却与信奉基督教的格鲁吉亚人及哥萨克人及信奉佛教的卡尔梅克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19世纪,沙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于1895年把车臣并入帝国版图。之后一直都属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车臣继续留在俄罗斯联邦里。苏联成立后的1922年11月30日,成立车臣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34年1月15日和同属俄罗斯联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名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由于在二战中,部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1944年,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境内,并撤消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方才得以恢复。1989年后,苏联局势急剧动荡,民族分离势力在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高加索地区严重膨胀,车臣和北奥塞梯等自治共和国的均有流血冲突发生。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的旺盛心态。
1991年,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1994年,俄罗斯当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总统叶利钦指派俄军大举攻打车臣,但是车臣武装一直拒绝放下武器,致使这场内战持续了20个月之久,杜达耶夫在这场战争中被打死。1996年底,在车臣非法武装在俄境内先后制造两起重大劫持人质事件后,俄军被迫撤出车臣。1997年1月,阿·马斯哈多夫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后,仍然坚持车臣是“独立国家”。1997年5月,俄联邦与车臣签署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车臣领导人始终未放弃其“独立”主张。
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萨耶夫指挥5000人的武装部队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第二任总统普京以非常强硬的态度驳斥了分离主义思潮,出动10万军人,对车臣进行封锁和展开军事打击。经过空中轰炸和地面围剿,大股车臣非法武装被消灭,俄军几乎控制了车臣全境。但是,车臣剩余的非法武装化整为零,在车臣内外采取游击战术,频频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车臣非法武装分子活动猖獗,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00年2月初,俄军攻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取得了平叛行动的决定性胜利。6月8日,普京签署命令,对车臣实行总统直接治理,由总统驻北高加索代表卡赞采夫具体落实。6月16日,车臣穆夫提、原马斯哈多夫政府反对派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临时政府首脑。2001年初,普京下令将清剿车臣残匪的任务由国防部移交联邦安全局。在车臣成立政府和常设行政机关,任命原斯塔夫罗波尔政府首脑伊里亚索夫为车新政府总理。这标志着车开始从战争状态转入正常状态。2001年2月起当局从车臣撤军。
“9·11”事件后,美出于建立全球反恐联盟的需要,在车臣问题上表态明显软化。车臣分裂分子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军事上无力实施反扑,将制造恐怖袭击视为阻挠车臣和平进程的唯一有效手段。2002年下半年,车臣恐怖分子活动日益猖獗,多次用导弹击落联邦军用飞机,并制造多起恶性恐怖事件。10月23日,车臣恐怖分子占领莫斯科一剧院,劫持近800名人质,提出停止车臣战争、联邦军队撤出车臣的要求。俄特种部队10月26日采取行动,辅以施放麻醉化学气体等手段,解救出全部人质,但129名人质死亡。12月27日,车臣恐怖分子驾驶两辆载有炸药的汽车冲入车臣政府大楼,致使大楼全部被毁,造成至少8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车臣人民认为俄罗斯声称的反恐行动实际是大屠杀,第一次车臣战争及第二次车臣战争本质上是殖民战争,十数年间,有30%车臣人遭到杀害,许多车臣妇女的丈夫或儿子无故失踪,她们搜集并纪录数百卷恐怖罪行的录影带,并将之偷渡入欧洲,向国际人权法庭控诉。影响所及,亦有部分车臣妇女选择加入炸弹自杀的恐怖事件。
2004年5月9日,车臣发生炸弹爆炸,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被当场炸死。2006年3月4日,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拉姆赞·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臣共和国总理。2007年4月5日,拉姆赞·卡德罗夫宣誓就任车臣总统。
3.地理位置车臣共和国占据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连接着俄罗斯同南高加索三个共和国的石油管道和铁路干线,而且同周围几个穆斯林人口比例很大的共和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有“联结外高加索的生命线”之称。
车臣共和国位于海拔4493米的俄罗斯联邦西南部的大高加索山脉北侧。其南部与格鲁吉亚为邻,北部与俄联邦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北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接壤,东部、西部是俄联邦达吉斯坦共和国和印古什共和国。
2.领土及行政区划
车臣共和国的领土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万,多为车臣族。此外,还有印古什、达吉斯坦、俄罗斯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语言为车臣语,文字以俄文字母为基础。车臣共和国的首府为格罗兹尼市,人口40.1万人。
4.经济车臣共和国盛产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机械制造业较发达。
1.工业
共和国的工业主要有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学、机器制造、建筑材料、食品和木材加工等部门。
2.农业
农业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麦、向日葵、甜菜、蔬菜等农作物为主。此外还有园艺业和葡萄种植业。
3.交通运输
格罗兹尼是俄罗斯通向外高加索铁路、公路线上的必由之路。由于内战,交通运输已中断,使在这一地区依靠铁路、公路进行的物资交流面临极大困难。
车臣共和国的地下敷设有重要输油管道:格罗兹尼——新罗西斯克,格罗兹尼——巴库,格罗兹尼——卡扎夫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