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胪镇
基本概况西胪镇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的一个镇,地处榕江下游西岸,依山傍海,土地肥沃,向来是潮汕平原的“鱼米之乡”。区域面积有109多平方公里,2008年有人口15.5万人。

潮揭公路、谷关公路过境。辖西一、西二、竹林、波美、海田、后埔、乌石、东凤、西凤、南凤、泉塘、陂头、东潮、竹岭、洋文、店后、兴平、青山、埔尾、龙寮、西寮、内輋、龙溪、里溪、尖山、外輋、岩前、乌岩28个村委会。
1986年为省工业卫星镇。该镇有潮阳市建筑中等专业学校。名胜古迹有乌岩梅峰寺、无水桥、波美古雪岩、竹岭莲花院。1969年7月28日遇历史罕见强台风袭击。
潮阳区西胪镇素有“建筑之乡”的称誉,2008年全镇15多万人口拥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队近1500多支,民资民力十分雄厚。
经济状况充分发挥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三高”农业。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同时,致力引导各村(居)按照“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科学、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品种结构,走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渔则渔,宜养则养的各具特色的“三高”农业发展路子。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引进良种良法、扶持“三高”农业发展,并采取办点示范,抓点带面的措施,落实领导班子挂钩办点制度,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扶持发展一批专业种养大户和“三高”农业示范村,推动全镇特色“三高”农业的发展。一批农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内乌酥杨梅、内八姜茨、青山笋竹、早柿、西寮草药、东潮荷兰豆、沿海水产品、莲藕等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农业经济逐步朝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三高”农业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提高,2001年产值达1.5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5%。工业企业发展有新起色。针对工业企业发展滞后的实际,加大扶工力度,按“扶优扶强,突出重点”的方针,落实优惠扶持措施,着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支持日本东京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投资500万美元,新建厂房,引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规模化生产手机配件,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镇第一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对全镇工业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建筑公司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加强,技术力量和资质水平不断提高,业务不断扩展,2001年建安量达1.5亿元。[2]
历史沿革潮阳市辖镇。1949年属潮阳第八区,1951年称下八区,1952年改第十七区,1956年划为西胪乡、波美乡,1958年合并为幸福公社,1961年更名西胪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1]
特色文化据史料记载,西胪始创寨于公元1127年(南宋建炎年),历史悠久,孕育出灿烂多彩的区域文化,这里滋生出《铁面按察》、《虎山烽火》、《苏六娘》、《碧血钱坑》、《杨健生》等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并被编成潮剧、话剧在潮汕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西胪古镇也被誉为“故事之乡”。
《苏六娘》
西胪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和历代名人和学者分不开的。公元1228年(南宋绍定年),广西按察使、法学家郭浩任满,不回福建莆田县祖家,携眷到潮阳定居,与大儿子郭琳居西胪泉塘村,郭浩在任期间,秉公执法的事迹在广西被编成桂剧。郭浩到潮阳定居后,好多传奇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并被编成《铁面按察》搬上舞台。明代,西胪村青年郭继春与揭阳县吕浦村表妹苏六娘互相爱慕,反抗封建婚姻,苏六娘被沉江而死,尸体飘至榕江下游,被渔民捞起,安葬于榕江边白屿小埔上,苏六娘的坟墓,20世纪60年代初在学大寨平整耕地时被毁去。郭继春与苏六娘相爱的故事,也广泛流传,并被编为潮剧《苏六娘》,还制成电影戏剧片搬上银幕。
《碧血钱坑》
西胪人陈琴生(公元1886至公元1919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据《潮阳县志》记载:“陈琴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先后担任孙先生秘书、粤军参谋长、第四军军长等要职,1919年,在揭阳县钱坑寨(今属揭西县)销毁鸦片时被暗算身亡,年仅34岁。”陈琴生牺牲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新中国建国前被编成话剧《碧血钱坑》。
《虎山烽火》
1944年,日寇驻在河溪乡的中队由中队长永芳敖幸率领,进犯西胪,西胪民众群起而攻之,在虎山与日寇激战,全歼包括永芳敖幸在内的日军49人,成了轰动潮汕的一次抗日大捷。西胪民众斗日寇的故事在潮汕各地被广为传颂,并被编成语剧《虎山烽火》。
《杨健生》
1969年7月28日,西胪受到强台风海潮袭击,公社革委会主任杨健生奋不顾身,带领群众抗风抢险,光荣牺牲,年仅39岁。杨健生牺牲后,被省革委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杨健生在西胪的许多感人故事被传为佳话,并被编成潮剧《杨健生》,在粤东地区广为传播。
文物古迹动人的故事使西胪这个古代的边陲小镇闻名遐迩,一批与故事有关的古建筑、古诗文、古墓葬也给西胪古镇增辉添色。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始建于唐代的梅峰寺和无水桥,建于宋代的长美岩寺,建于元代的古雪岩寺,建于明代的黄氏宗祠,这些古建筑,集石刻、木雕、嵌瓷、泥塑等民间工艺,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独特建筑风貌。各处古建筑还留下了一批历代名人学者的古诗文,其中元代诗人陈牧隐有《题凤山古寨》一诗,诗曰:“保障当年建义旗,凤山磐石绕阳溪。英雄战垒今何在?万古鸦声对落晖。”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有《乌岩洞》题咏:“拄杖梯云乌道斜,石岩深处有僧家。灵根不秘千年迹,留取夭桃一树花。”有一片古树林,百年以上的古树逾千株,其中有植于宋建炎年间的槐荫树,植于元代的梅树,植于清道光年间的铁树,千姿百态。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名儒、潮州知府黄儋墓,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墓。这些古建筑、古诗文、古树木、古墓葬给西胪古镇的传奇故事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
地方特产西胪的土特产也是闻名全世界的,最为出名的要算西胪的乌酥杨梅。杨梅是杨梅科杨梅属的常绿乔木果树。其优稀品种乌酥核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末年内輋(潮汕译音,原字为上中下结构,由“山大车”组成)村农民郑董株野生杨梅单株选育嫁接繁殖的。

乌酥核杨梅属迟熟种,高产、优质,较运,适应出口,果粒圈套,每公斤60多粒,果实深紫红色,核小酥化、肉厚质脆、汁多味甜。可食部分占90%以上,可溶性因形物13%左右,每100克果肉含糖12-15克、有机酸0.5-1.8克,还含有铁、维生素C、鞣酸等,果仁含油40%,适应鲜食。
乌酥核杨梅适应性广,惊蛰后开花,芒种后采收,熟期一致,成熟期耐湿性强,在多雨的情况下不致大量落果,但花期怕严寒雨雾,需肥是较多,产量不稳定,寿命短。
西胪山区果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根据杨梅的生长发育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培植;植后三年,选在惊蛰前后的晴朗天气无东北风日子进行嫁接;加强嫁接后栽培管理,做好水土保持,增施钾肥等科学用肥法、精细的土壤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取得丰收。西胪果农掌握了栽培杨梅的可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
农科人员也已研究出用“多效唑”促花、“5号疏花剂”疏花及生物保鲜剂保鲜的方法,攻克杨梅生产上大小年结果、花多果小和不耐贮藏运输的难关,为大力发展名城特产乌酥核杨梅的出口创汇提供有利条件。有人想把这种大又黑的乌酥杨梅移到其他地方耕种,但是全都没有成功,因为只有西胪的山才能种出这么好吃的杨梅。
品种最为出名的有:“龙岩”,“普九”,“潮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