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华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导师
1972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9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获石油地质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研究一年,是国际数学地质协会(IAMG)与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协会(EAGE)会员。
主讲过本科生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地质数据库与计算机绘图》和《勘查技术新进展》;研究生课程《储层表征》、《地质统计学》和《储层建模方法论》。指导研究生11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20余人。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和院级教学质量优秀各一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与技术骨干已经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油田合作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承担及参与的项目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湖北省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中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各一项,油田合作项目三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校局级奖励多次。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主持的《储层随机建模系列技术》,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被《人民日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并接受《科技日报》专访。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两篇,其中第一作者30篇,EI收录6篇。出版专著两部,其中第一作者一部,第三作者一部。
主要研究方向:储层地质统计建模及GIS在石油领域中的应用。
附主要研究成果:
专著
1. 专著:《储层随机建模系列技术》(第一作者, 2007年7月,石油工业出版社) 注:获2007年长江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
2. 专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实践》(第三作者,2007年8月,石油工业出版社)
代表性学术论
文 1.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划分储层流动单元(第一作者,石油学报,EI收录,2007年10月)
2. Efficient prediction of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flow units using new developed software(第一作者,Proceedings of IAMG’07 Geomathematics and Gis Analysi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Hazards,ISTP收录,2007年8月)
3. 煤储层孔隙度的协同模拟(第一作者,煤炭学报,EI收录,2007年9月)
4. Building porosity model of coalbed using collected cokriging(第一作者,Petroleum Geostatistics 2007,葡萄牙,2007年9月)
5. 多物源条件下储层地质建模方法(第一作者,地学前缘,2008年1月)注:英文版“Stochastic Modeling of Reservoir with Multi-source”在Elsevier Science全文发布
6. 储层不确定性评价(第一作者,西安石油大学学报,EI收录,2004年10月)
7. 储层地质模型建立方法——以坪北油田延长组长6段为例(第一作者,江汉石油学院学报,EI收录,2004年6月)
8. 三角洲前缘砂体骨架的随机模拟(第一作者,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2月)
9. 基于GIS的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第一作者,地理空间信息,2004年2月)
10. 布尔方法储层模拟的改进及应用(第一作者,石油学报,2003年6月)
获奖
1. 叠前地震技术研究及其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2. 储层随机建模系列技术,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3. 安塞油田坪桥北区储层精细描述,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宁夏大学副教授男,1963年生。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1994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生学历。担任英语专业本科生“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及研究生“应用语言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先后在《《国外外语教学》、《广州外语与外贸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 等期刊上发表论(译)文十余篇,尤其关注“中国英语”的研究,主要论文有The Acceptability of China English(《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外语与外贸大学学报,2002)等。完成校级教改课题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各1项。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男,1926年10月生,安徽颖上人。原名李文豪。高级摄影师。中共党员。1946年毕业于前安徽省立霍邱高级农业学校。曾任科员、主任、记者、馆长等职务,现任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跨世纪文化艺术研究院兼职副院长,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老摄影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人物摄影研究会顾问,阜阳市、涡阳县摄影家协会顾问,全国多家报刊杂志特约记者。1950年开始爱好摄影。几十年来摄影作品、论文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有一千多幅。香港《摄影画报》等刊物入选20余幅,其中获奖2幅、摄影《龙凤呈祥》经国际评委,被确定为国际荣誉金奖、“鹤顶红”经国际评委被确定为“特别金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一百多幅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影展和《今日黄泛区》、《涡阳大地坡绿装》、《发展中的城镇建设》等国家出版的画册上、论文《用眼传神、揭示心灵》、刊香港《摄影艺术》1983年第39期,省科技影协颁发荣誉证书、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等单位颁发荣誉证。1983年离休后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集邮爱好者李少华,1948年出生在于浙江省杭州市。还在西子湖畔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一枚枚精美的方寸邮花。小学毕业那年,他以一枚前苏联著名残疾人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邮票为素材撰写的一篇题为《一枚邮票的启迪》的作文,被收编进了《杭州市优秀小学生作文集》。进人中学后,他参加了学校的集邮小组,并代表学校向外宾赠送过《伟大的祖国》、《少先队成立十周年》、《黄山风景》、《金鱼》等精美邮票。中学毕业后,他汇人了上山下乡的洪流,先到东海之滨的一个沿海小乡村插队落户,后又被抽调到大山深处的宁海煤矿工作。他在煤矿工作时,为扑灭一场大火而被烧伤了双手和头部,又为保护工友及国家财产,被一辆出轨的矿车压断了腰椎和右腿,后又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再次负伤。一次比一次更沉重的磨难并未将当时才27岁的李少华压垮,他以邮票上的残疾人强者为榜样,用不可战胜的顽强勇敢地和命运搏击。他在病床上,用上小学时就收集到的世界各国残疾名人邮票,编制出了他的第一部邮集《强者之歌》,并在邮集的扉页上写下了自己永不言败的人生格言:“我还有一条腿,我一定要用它来支撑住我那已经断裂了的脊梁,我要用与命运不屈的抗争,将婉蜒的人生之路向前延伸,重新去开创闪烁辉煌的未来!”这期间,他以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全部课程。3年后,他扎着厚硬的皮护腰、拄着双拐、拖着十多斤重的假肢回到了宁海的网位上,后又调入西湖电子集团杭州神力电器公司井挑起了主设计师的重担。他用务实的梨铧在事业和集邮的园地里不停地耕耘,以重残之躯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赢得了广大职工和集邮者的尊重和敬佩,多次获得宁海县工业学大庆标兵、杭州市优秀科技开发工作者、浙江省电子工业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党员、自强模范、全国集邮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集邮,给了李少华这位命运多舛的残疾人以无穷的力量,方寸邮花,增添了他对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业余时间里,集邮活动充实了他的生活。他的《张包子俊在最后的日子里》、《方寸世界撑起的生命绿荫》和《方寸寄乡情》等邮文曾获全国优秀集邮宣传文章和99世界邮展优秀宣传作品一、二等奖。他编写的《孙传哲邮票设计作品集》一书,为我国邮票设计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他编组的《现代通信》、《计划生育》、《在同一片阳光下》、《残疾人--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等邮集曾多次在浙江省和全国邮展上获奖。1991年6月,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全国集邮联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集邮学术报告会”,他所作的“集邮帮助残疾人增添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受到了到会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1992年,他和杭州的残疾朋友们一起发起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由肢残人、聋哑人、盲人亲属、智残人亲属和残疾人事业工作者联合组成的残疾人集邮组织--杭州市残疾人集邮协会。他在组织广大残疾集邮者积极开展各项残疾人集邮活动的同时,还和20多位残疾邮友一起,与浙江女子监狱的女犯们进行了结对帮教,用方寸邮花和残疾集邮者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女犯人重新做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和社会反响。1998年,李少华还被浙江省第五届劳改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授予“社会帮教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1993年,他作为“全国集邮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赴一些省、区作巡回演讲。全国集邮联副会长王新中在评价此次活动时说:“李少华自强不息的精神,震撼了江南水乡、内蒙草原、塞上江南、陇原大地和冀中平原集邮爱好者激动的心田。”1994年,李少华积极参与筹备了为配合北京第六届远南残运会而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残疾人邮展,这次全国性的残疾人邮展在国际上也是首创。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杭州听取了李少华的汇报后高兴地说:“残疾人集邮,杭州开了一个好头。”并欣然为残疾人邮展挥毫题词:“方寸见精神”。时任国际集邮联主席的迦迪亚先生也写信给李少华,对这次邮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中国举办全国性残疾人邮展是集邮活动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接轨的一个实践”,并表示相信“其它国家也会以中国为榜举办残疾人邮展”。1999年,李少华在中国首届残疾人邮展上获一等奖加特别奖、在全国第二届职工邮展上获金奖的专题邮集《残疾人——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被选为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残疾人事业宣传作品,由华夏出版社改编为《平等·参与·共享——方寸世界里的残疾人》大型彩色邮集图册出版,并被作为第五届残运会的专用礼品书,赠给了有关领导、外宾、数千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运动员和许多热心于残疾人事业的组织及各界人士,为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支持,为普及、发展残疾人集邮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他在筹备第五届全国残运会集邮展览期间,还专程赴京向中国残联和全国集邮联的领导汇报了我国残疾人集邮活动的情况,并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以后每届全国残运会都相应地举办残运会邮展。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残联理事长郭建模去年在沪时就明确表示,他们将采纳这一建议,今后残运会在那个城市举行,就由那个城市的有关部门承办残运会邮展。2000年春,李少华又受聘于珠海特区的一家电子厂任总工程师。他说:”我此次南下珠海,并非:“下海”,而是只想在有生之年,继续以自己的努力,向社会证实一个残疾人存在的社会价值。”以一条沉重的假肢支撑着重残躯体的李少华,在特区工厂里负责着全厂的技术、质量管理和产品设计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3个小时。就是在这样繁忙的环境里,李少华仍然挤出时间关心包括残疾人集邮在内的我国集邮事业:他正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残疾集邮者通讯联络网;全力为在南京第六届残运会期间同步举办第三届全国性残疾人邮展而进行不懈的宣传;筹备策划瑞典邮票设计师斯拉尼亚先生来中国进行集邮学术交流活动;准备撰写电视剧本《新中国邮票设计第一人——孙传哲》;力争自费再版《平等、参与、共享——方寸世界里的残疾人》一书以赠送给那些遍布全国各地的残疾邮友;以《李少华来信》的形式在全国集邮联副会长王新中主编的《飞天邮刊》上宣传集邮文化、介绍残疾集邮者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2001年7月至9月,全国集邮联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宣传作为先进文化之一的集邮文化,举办了“四达杯”集邮情巡回演讲活动,李少华作为演讲团成员又一次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演讲,他在重残的逆境里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和为我国集邮文化事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再一次轰动了华夏邮坛。李少华不愧是一位生活的强者,他伤残二十多年来,在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手足胼胝、弯腰弓背,勇敢地跋涉着,顽强地拼搏着,他的光辉事迹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残疾朋友,激励着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浪,用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伟大精神,撑起一片片生命的绿荫。让我们衷心堆祝愿李少华同志,愿他在新的世纪里,在方寸邮花的陪伴下,继续乘风破浪,永往直前,铸造出新的辉煌,不断迎来春华秋实的一年又一年。
中国书协会员
李少华,原籍河南,现居安徽省阜阳市,自幼酷爱书法,篆刻。97年其作品入编《当代硬笔书法集》。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贵州书院名誉理事,中华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山画院名誉院长。其为欧阳中石先生门下弟子。原艺宝斋主人,现为界首市艺宝画廊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