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德
赋德
赋德,学术新词汇,中社学者王泽生提出,具体指辞赋界作家、学者等辞赋群体修养、品德、公德。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赋德指赋人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为赋的本性、品德。
碎叶浪人曰:“窃以为,德者,为利益之争斗,人心之盖彰也。赋者,贝之流通,助武为凶,如是,天下焉能不乱,百姓怎麽安宁?此乃一己之见,不足定论。由是观之,文之利害,不可不察也,人心嵬嵬,不可不究也。”。
1、儒家“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2、道家“德”包括: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
3、理家“德”包括: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赋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文学的、道德的、公德的价值。“为赋有才便是德”的“德”之提法,实质上不能够体现文化美学价值观的。作为革新先驱,中社初步完成了其政治使命——辞赋革新运动,而“王蒋陈刘”不计个人得失、敢于作为、勇于创造、敢于论战的作风,是当代辞赋学术宝贵的精神财富。
赋德,在目前辞赋领域突出体现为以下问题:
1、辞赋顽固派严重诬陷辞赋革新运动的合理性、正确性。
2、辞赋寡头疯狂盗窃他人辞赋学术成果。
3、辞赋界鼓吹、炒做跨越道德底线,濒临违法边缘。例如,侮辱他人人格等。
4、为赋商业之心态,造成原创质量大滑坡。
5、辞赋界攀附权势,排挤弱势群体现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