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察

海兰察(?~1793)
中国清代乾隆时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多拉尔氏。勇敢善战。乾隆二十年(1755)随军入准噶尔,平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因功升任头等侍卫大臣。三十二年,作为清军先锋入缅甸作战。三十三年再度出师,屡建战功。三十六年入大小金川(今四川大、小金川流域),平小金川。又从福康安平大金川。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回族、撒拉族发动起义,海兰察随军前往镇压。乾隆末年,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清廷派福康安进兵台湾,海兰察在福康安帐下任参赞大臣。五十三年俘林爽文,解往北京。另一起义领袖庄大田亦被福康安、海兰察俘杀。五十五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侵扰西藏,入日喀则。次年,海兰察随福康安入藏,败廓尔喀兵,迫使廓尔喀请和。海兰察深得福康安赏识,福康安屡任大帅,均以海兰察为参赞大臣。封爵至一等超勇公。
乾隆朝名将海兰察
鄂温克人有这么一句话,“清朝的武是鄂温克人.文是达斡尔人”。海兰察就是清盛世时期鄂温克族的著名将领,杜拉尔哈拉。“海兰察”的意思是“海拉尔的森林”,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大清朝曾派出钦差大臣赶赴海拉尔地区视察。有一天夜间该大臣带领手下巡视时,忽然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他们认为不远处一定有新生命降生了,于是巡声找去。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在森林中走了很久,仍然没有看到住户,而婴儿的啼哭声却还在继续着。这一奇怪的现象令他们非常惊诧,大臣下令继续寻找,就这样,他们在林子里大约走出了三、四里的路程,才终于发现一所亮着灯光的木屋,而那个奇怪婴儿的啼哭声也正是从这个小木屋里传出来的。 出于好奇,钦差大臣拜访了这户人家,发现是一位鄂温克妇女刚刚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小家伙除了皮肤黝黑和大嗓门以外,和普通的婴儿并没有什么区别。婴儿的父母对突然拜访的朝廷贵客非常尊重,希望他们能给孩子起一个名字,大臣认为这个孩子的哭声居然会传出三、四里地,肯定将来会有不平凡的经历,再加上他们是在海拉尔的森林中找到了这个神奇的孩子,遂为之取名“海兰察”,意思就是“海拉尔的森林”。
海兰察从小为人放牧、赶车。在海拉尔一家商号当牧工时,起初主人对他很不信任,时常监视他,有一天主人见到一只黑熊睡在他牧放的畜群旁边,非常奇怪,联想起自从海兰察来当牧工,牲畜从无丢失,就觉得这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从此刮目相看。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作为一名马甲从征准噶尔,开始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国殖民者侵略我国边疆进行不懈的斗争。
清康熙年间,准噶尔蒙古部上层贵族噶尔丹等勾结沙俄侵略者在青海、西藏等地制造分裂、多次发动叛乱,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清朝廷多次派兵加以镇压,这场战争也一直延续到乾隆帝执政时期,而海兰察正是在乾隆年间的1755-1758年参加了平灭准噶尔叛乱的战斗,并屡建奇功。其中海兰察以少胜多,独自擒获敌将巴雅尔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说当时海兰察正在山中砍木头时与巴雅尔不期而遇,随即抡斧上马与之展开大战。巴雅尔显然不是海兰察的对手,几十个回合下来,巴雅尔体力渐渐不支,随时有被砍于马下的危险,为了保全生命,巴雅尔被迫下马归降,并割下一角衣襟给海兰察作为凭证。
战争结束以后,全军将士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说巴雅尔是自己擒获的,并为此争执不休,而海兰察却什么都没说。由于争执不下,上级便下令让巴雅尔自己到军营里去认,结果认出海兰察来。那些高级将领很不服气,纷纷让海兰察拿出证据来,于是海兰察把割下的那一角衣襟拿了出来,众人皆哑口无言。
“是金子总会发光”,经过这件事以后,海兰察的勇猛无敌以及谦逊正直的人品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他不仅得到了奖赏,还很快就被提升为头等侍卫。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割据势力的战役中,由于海兰察带领鄂温克士兵攻取险阻碉卡,奋力超众,升为协领,乾隆赏他银三百两。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兰察督率官兵去台湾作战,鼓勇直进,三日破鹿耳港。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乾隆皇帝赐海兰察宴。五十四年(1789年)二月,海兰察由领侍卫大臣,升为正白旗蒙古都统。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人侵入西藏,应班禅、达赖喇嘛的请求,海兰察奉命率领鄂温克劲旅由青海进藏征剿侵略者。第二年(1792年)五月,把入侵的廓尔喀军队全部逐出国境,廓尔喀王认罪乞和,立誓以后永不侵犯边境。乾隆皇帝又一次嘉奖了海兰察,并在同年九月将海兰察由二等公爵,晋升为一等公爵。可惜从西藏得胜回京后,海兰察因南征北战身上多处受伤,不久便病故在家中。当时清军的将领如在家中病故,一般不能入昭忠祠,但乾隆“念伊军营效力多年,身曾受伤”,格外加恩,使海兰察入昭忠祠,以都统衔的待遇为他举行葬礼。据历史记载,他在清军中的武功曾四次被列入紫光阁御功臣的绘像之列,在台湾和黑龙江都曾专为他修过祠堂。他的儿子安禄,与其父很相似,在战阵中能奋不顾身,是鄂温克族第一个在皇宫中当侍卫的人。嘉庆四年(1799年),安禄出征新疆阵亡,清政府特赏银一千两治丧,并与其父同样入昭忠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