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大寺乡

云南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

位于凤庆县城西北部,澜沧江南岸,乡政府驻地大寺街,距县城36公里,海拔1820米。总面积223.557平方公里。海拔1000——2679.8米之间。辖区东与小湾镇相连,南同凤山镇毗邻,西连勐佑镇和昌宁县温泉、漭水两乡镇,北沿澜沧江与鲁史镇隔江相望。澜沧江在乡内流程36公里,是小湾电站建设的前沿阵地。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壤肥沃,属山区典型立体气候。

全乡国土面积223.6平方公里,海拔1000—2679.8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霜期短,日照长,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主要产业有粮食、茶叶、泡核桃、畜牧业、烤烟和蚕桑。

全乡有11个村235个村民小组,78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彝、苗、白、回、傣、佤、满、纳西、傈僳、拉祜、景颇、布朗等13个民族,总人口36672人,其中农业人口36227人,非农业人口445人,少数民族人口785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8‰。

全乡总耕地面积28419亩,其中水田15994亩,旱地 12425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78亩。森林覆盖率42%。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水利资源。

大寺乡以突出发展绿色区域经济为主,经济发展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它是世界闻名的绿茶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大寺有四五百年的种茶历史,是凤庆滇红茶和精制绿茶原料主产区之一,尤其以绿茶生产而闻名,大寺的“尖山云雾”牌精制绿茶曾两度获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全乡茶园投产面积23158亩,总产量23158担,产值682万元,建成高优茶园6296亩,已投产1500亩,茶叶产量居全县第二。其次,它是临沧地区万亩高优泡核桃园建设基地之一。泡核桃在大寺适宜种植的范围较广,农民群众有种植泡核桃的习惯,全乡现已投产面积达4800多亩,产量200吨。2003年建成1万亩高优泡核桃园,现全乡泡核桃面积已达15000亩。第三,它是小湾库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为支援好小湾电站建设,大寺乡近两年来认真实施好“青山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2001年至2003年,共完成耕地

大寺乡

退耕13000亩,宜林荒山造林9000亩,沼气池建设1700口。目前森林覆盖率达39.9%,预计2010年前将达50%。第四,它属临沧地区纳入重点开发的八大片区之列。大寺乡是凤山片区开发所属乡镇之一,目前,在上级指导下,大寺正掀起“文明村、生态村、小康村”的“三村”建设高潮。

大寺乡具有潜在的优势。首先,农村小集镇建设前景一片大好。大寺民间贸易活跃,全乡有6大街场,街天都非常热闹,原先的街场已容纳不下越来越多前来赶集的人们,街场的改造势在必行。现在,大寺、平河、大河三大街场正在规划之中。其次,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营销具有开发潜力。大寺有集体茶叶的初制点19个,个私加工30余家,点多而规模小,而泡核桃、蚕桑、草果等仅停留在原料生产阶段,因此,大寺农副产品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小湾库区的旅游开发潜在巨大商机。大寺属小湾库区淹没区,而凤小公路(凤庆一小湾)过境19公里,带来了巨大的人流、车流、物流,旅游开发潜在巨大商机。

大寺境内名山竞秀、万壑争艳、千流媲美、云雾缭绕、气候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这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途经顺宁,宿于高井槽(现大寺马庄村境内)时所作的诗句,这“香泉”、“新茶”的产地就是有着四五百年种茶历史的大寺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