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感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新生儿皮肤感染

疾病名称新生儿皮肤感染(脓疱疮及皮下坏疽)

疾病概述脓疱疮有称为传染病脓痂疹,俗称黄水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为丘疹、水疱或脓包,易破溃后成脓痂、系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可在儿童中流行。

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是时期常见且比较严重的一种皮肤浅层的化脓性感染。冬季发病较多。新生儿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均差,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完善,极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皮下坏疽。新生儿长期仰卧位,被服的摩擦、大小便浸渍或哭闹躁动等都可诱发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感染的细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偶为绿脓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并发败血症时,血培养可得阳性结果。

疾病分类妇产科

治疗方案1.隔离患儿。

2.停止沐浴,只擦洗面及臀部,感染局部皮肤用75%乙醇擦拭后涂抗生素软膏。

3.成熟脓疱用针刺破涂1%甲紫溶液;皮下坏疽有波动者,切开引流。

4.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5.根据病情选用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保健贴士1.新生儿初生时,在颈、腋窝下、大腿根部等皮肤有皱褶的地方,可用纱布蘸消毒的植物油,轻轻地擦去胎脂,然后撒少许无刺激性的滑石粉。

2.在脐带脱落前,除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外阴及臀部外,不宜洗澡。一旦发现新生儿皮肤有小脓疱时,轻者涂1%龙胆紫,很快就可干燥而愈;较大的脓疱,可先用酒精或络合碘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头挑破,再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然后涂上1%龙胆紫。假如脓疱较多,特别是伴有黄疸不退或加重,孩子哭闹不安不吃奶,很可能发生了败血症,要及时上医院诊治。

3.新生儿最易感染的部位是脐部。在脐带未脱落前,一般用消毒纱布覆盖,但切忌用粘膏粘于肚皮上。当包布浸湿或被粪便污染时要及时更换,同时用2.5%的碘酒涂抹断端及脐带,再用75%酒精擦去碘酒,此时要注意勿使碘酒沾于小儿的皮肤上,一般2-3天脐带残端即可脱落。脐带脱落后,根部痂皮要待它自行剥离。如脐孔有少许清亮的分泌物,可用75%酒精每天擦洗一次,几天后即可干燥。如分泌物呈脓性,伴有臭味和脐周发红时,多是得了脐炎。此时,轻者可先用75%酒精涂擦,再抹上1%龙胆紫,同时最好请医生看看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并做好监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