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生平与简介谭峭(860或873——968或976)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学者。泉州府清源县(今属莆田市华亭)人。幼而聪慧,博闻强记。及长辞家出游,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后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南岳衡山修炼,炼丹成,又隐居青城山。 谭峭的《化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奇与史实谭峭之父谭洙,官为国子司业,他希望谭峭熟读儒经,将来能应科举。而谭峭则自幼爱好黄老诸子及列仙传记,立志修道学仙。一日辞父出游终南山,父以终南山近京都,许之。而谭峭出去后,从终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越走越远,不再回家。其父驰书责之,谭峭复信说:“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坚,亦无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寻访,并寄以衣物钱帛。峭一无所留,衣物赠与贫家,钱帛置于酒肆。

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寒暑无侵,夏日穿皮衣,冬日着单衫,或整日卧于霜雪之中,人以为已死,视之,呼吸如故。后居南岳,炼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能隐形变化,乃入青城山不复出。 每行常吟诗曰:“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思想与著述据《嘉兴府志》和陈景元《化书后序》载:谭峭著《化书》,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夺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陈抟揭露,始得纠正。《化书》共分六卷一百一十篇。

《化书》以阐述道教“其道无穷”的变化为宗旨,书中从许多具体的事例论证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由此, 谭峭认为世界起源于“虚”。

道是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然后再由“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于是万物复归于“虚”。道即是“虚实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经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无生死”,达到神化。主张无生死、黜是非、齐昏暗、忘祸福,泯灭一切事物的差别,达到“大同”。他还同情劳苦大众,主张“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现一个无亲疏、无爱恶的理想王国——“太和”社会。是对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等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