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学院简介】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前身为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始建于1986年,是东北师范大学首批创办的非师范专业之一。经济学院现设有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专业;拥有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七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公共经济管理(MPA)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财政与税收管理、金融管理、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三个方向;拥有区域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办学层次分明,办学规模正在逐步形成,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10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业教师33人,教师中教授1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1名,讲师11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10名,在读博士10名。近几年,全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世界经济》等国家和其他重点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省部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科研获奖20余项。
学院设有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金融研究所、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就一些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学院还设有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及成人在职研究生教育工作。
多年来,学院大力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的南伊利诺州立大学、韩国弘益大学、日本金泽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英国的胡佛汉顿大学、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学院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净月潭附近,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学院有标准教室17个;多媒体教室5个;模拟实验室1个;微机室2个,装机140台;资料室1个,藏有专业书刊3万多册;可容纳400多人的多功能厅1个。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彻“尊重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以应用经济学为学科发展龙头,以为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服务为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把学院逐步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东北地区一流的经济学院。[2]
【学院历史】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历了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经济管理系和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2004年建立经济学院。
▲一、1952年至1958年
1952年12月16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精神,学校决定成立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大直属教研室,负责全校的政治理论课教育。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由时任教务长胡绍组兼任,万欣任教研室秘书,赵洪任资料室主任。
1956年,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并入政治教育系,负责全系政治经济学教学任务。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经济学说史、《资本论》选读等课程。教研室由万欣任主任,罗生智和于俊文任副主任。
1972年,教研室改名为政治经济学教研组,韩明希任组长。
1976年10月,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又改为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于俊文、韩明希先后任室主任、系副主任。
▲二、1986年至1994年
1986年6月,学校建立经济管理系,由韩明希任主任,张之光任副主任。建立了经济研究所,于俊文任所长。建系之初,同时设了4个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西方经济学教研室、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研室、世界经济教研室。
1994年,经济管理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函授生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系内教师达到33人。
▲三、1995年至2003年
1995年6月28日,学校决定由原经济管理系和图书情报系合并成立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学院的建立采取院企合作模式,以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为实体并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了董事会,于1995年7月召开学院成立大会。学院设三个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系、信息管理系;有三个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图书情报学。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两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6月,经济管理系与图书情报系重新分离,并终止了董事会管理模式。
2000年6月,成立教授委员会。并新增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保险)2个本科专业,2002年又新增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市场营销、会计学5个专业,停办公共事业管理(保险)专业。
▲四、2004年至2006年
2004年初,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按学科分开,成立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支大林,副院长王相敏、关继国、栾国华;分党委书记杨春梅,副书记栾国华。2004年末,王相敏任分党委书记;增补金兆怀、邱嘉锋为副院长。督导韩明希。
【专业设置】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四个本科专业。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西方经济学六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与权,MPA公共经济管理方向招生权(2005年),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区域经济学、世界经济(2006年)博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设有四个系: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财政系。并设有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现代国际贸易研究所、企业集团发展研究所。另外设有东北师范大学WTO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中心、MPA教学中心和自考教学中心。
【大事记】◇1986年4月,经济管理专业获得国家教委批准。
◇1986年6月,经济管理系建立。
◇1993年4月,国际贸易专业获得国家教委批准。
◇1995年7月,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建院。
◇2000年4月,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保险学)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
◇2000年12月,获得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4月,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
◇2002年9月,主办第16次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2003年9月,获得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10月,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4年2月,经济学院建院。
◇2005年4月,获得公共管理(公共经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6月,张曙霄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2005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教授被聘为学院兼职教授。
◇2005年9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6年1月,获得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
◇2009年3月,聘请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