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姓
董鄂[董鄂、栋鄂、东古、东果、东峨、董额、董古,读音作dǒng è(ㄉㄨㄥˇ ㄜˋ),满语为Donggo Hala]
一.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明朝时期满族董鄂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董鄂氏,源出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该支女真的姓氏。
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农历9月,大明王朝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敕文中的“冬古河”,即今天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的黛龙江。
董鄂氏族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地方(今吉林珲春),其族源原是北宋王朝宗室赵氏的后裔,在金国时期被掳至东北地区,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
清朝满族学者昭梿在《啸亭杂录·宋人后裔》重记载:“两汉以下,唯宋室最为悠久,虽屡遭变迁,其业犹存。即亡国后,其裔亦未遭酷毒者。按野史谓元顺帝为天水苗裔,事虽暗昧,未必无因也。近日‘董鄂治亭’制府考其宗谱,知其先乃英宗越王之后裔,后为金人所迁,处居董鄂,以地为氏。数百年之后,尚有巍然兴者,何盛德之至也。”
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董鄂氏族人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满族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重要的部族,后来成为著名的“建州五部”中的最强部之一。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东古氏、东果氏、东峨氏、董额氏、董古氏等,满语为Donggo Hala,为女真族八大著姓之一,世居栋鄂(今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流域)。
满族董鄂氏,在清朝中叶以前即冠汉姓为赵氏、董氏、栋氏、席氏、东氏、古氏、鄂氏等。
二.郡望桓仁县:是以历史上古国的州府之称而命名。唐朝时期渤海国时代的桓州以及高句丽时代的桓都,均为今名桓仁之渊源。桓仁县开发较早。战国至秦朝时期为扶余族、高句丽部落活动地区。汉朝时期属玄菟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均被高句丽所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仓岩州管辖,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属渤海国桓州的桓都县。辽国时期属东京道桓州。金国时期属婆速府路。元朝时期属辽阳行省的沈阳路。明朝时期属奴儿干都司,为女真族活动地区。清朝时期属奉天府兴京厅,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始建怀仁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与山西省怀仁县重名,改桓仁县,以古桓州得名。日寇侵占期间属安东省。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建立桓仁县人民政府,属安东省辖。1949年划归辽东省的通化地区领导,1954年属安东地区领导,1958年划归本溪市所辖,1966年又划回丹东市领导,1975年划归本溪市辖县至今。
三.家乘谱牒董鄂氏族史料集一卷,(现代)席长庚编纂,199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版一册。
四.历史名人董鄂·鲁克素:(生卒年待考),满族,本名董鄂·伦布,和和理同族;满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辽宁本溪桓仁)。著名后金将领。
后金建国初期,董鄂·鲁克素同弟董鄂·屯布率四百人来归。清太祖高皇帝佟·努尔哈赤赐名为鲁克素,编入佐领,令伊次子董鄂·席尔泰统之。
董鄂·席尔泰:(生卒年待考),满族,鲁克素次子;满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辽宁本溪桓仁)。著名后金将领。
由佐领历晋十六大臣之列,授游击世职。赐人丁千户。征沈阳阵亡,后因其妻违禁,屠马祭天,以官职户口赎罪。席尔泰之长子拉都,由闲散,过北京,擒斩贼哨兵二人。
征锦州,击败杏山马步兵。后征宁远阵亡。赠云骑尉。亲弟巳都承袭。定都燕京时,入山海关击流贼马步兵二十万众,复追至庆都大败之。授骑都慰。
三遇恩诏,加至二等轻车尉。征陕西廷安府绥德州等处,屡著战功,又击败贼魁一只虎,获船十五只。
征湖广,江西与岳州南昌等府,击败贼首金声桓、王德仁等兵。
又征福建,于福州府乌龙江地方败贼。获船十二只,斩伪都司一人,后于罗源县,击贼阵亡。后追赠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其子吴良阿承袭,缘事革退。吴良阿之子四格承袭,后任参领。
董鄂·席汉:(生卒年待考),董鄂·鲁克素之长子;满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辽宁本溪桓仁)。著名后金将领。
由骑都尉兼佐领。追杀卓农额驸属下逃去之蒙古。又攻朝鲜阳城,偕二十人,先登克之,进攻三塔,击贼阵亡。后追赠三等轻车都尉。
董鄂·鄂硕:(公元?~1657年),满族,董鄂·席汉长子;满洲正白旗人,董鄂人(今辽宁本溪桓仁)。著名清朝初期内大臣。
董鄂·鄂硕隶属满洲上三旗中的正白旗,因其祖先居住于栋鄂(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流域),以地为姓。
董鄂·鄂硕的祖父董鄂·伦布,很早即率领部众四百余人归附于佟·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喜,当时为其赐名“鲁克素”。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病逝,由其子董鄂·费扬古袭三等伯爵位。
董鄂·乌云珠:(公元1638~1660年),女,满族,亦称栋鄂妃,内大臣董鄂·鄂硕之女;北京人,满洲正白旗。著名清朝世祖顺治皇帝皇贵妃。
清顺治皇帝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皇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满清第一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
董鄂氏在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农历8月25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农历9月28日再晋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在清朝历史上十分罕见。农历12月6日,顺治皇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福临“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结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福临确实沾染了满洲贵族子弟那种好色淫纵之习。可是奇迹出现了,自从遇到董贵妃后,少年天子变得专一起来。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生了一个男孩儿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二十二岁就告别了深爱着她的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得知噩耗后,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为此,顺治皇帝还辍朝五日,追谥其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在当时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大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还将宫中太监与宫女三十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
同时,顺治皇帝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皇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以顺治皇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
董鄂妃辞世,留给顺治皇帝无尽的哀思。四个多月之后,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农历6月,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两人合葬清孝陵。
董鄂妃,因何使至高无上的君主甘心为之生,为之死?
董鄂妃的来历在清朝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史籍《清史稿·后妃传》中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二,是董鄂妃原为秦淮名妓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江南名妓知书多艺,倾慕东林,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顺治皇帝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女真姓氏赐其为董鄂氏。
三,是董鄂妃原为顺治皇帝之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史籍《汤若望传》的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根据学者陈垣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顺治皇帝夺其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爱,但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
董鄂妃,这位神奇的女子,让那么多文人墨刻酒够茶余之后梦绕魂牵、赋诗寄情;又让那么多史学家无所落笔之下费尽心思、苦心考索。
董鄂氏虽然没有为顺治皇帝留下一儿半女,但她却留下了一位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弟弟董鄂·费扬古。直到今天,董鄂妃的身世依然被人们津津有味地猜度不休——对一个历史人物,只要你需要将其神化,就指其为“迷”即可。
董鄂·费扬古:(公元1645~1701年),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孙,内大臣董鄂·鄂硕之子;北京人,满洲正白旗。著名清朝将领、重臣。
董鄂·费扬古比董鄂妃(孝献端敬皇后)小六岁,在他的脑海中姐姐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但他却承袭了姐姐办事认真、为人谦和、追求完美的性格。
当董鄂·费扬古的父亲董鄂·鄂硕在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去世时,年仅十三岁的费扬古就承袭了父亲在一年晋升的三等伯爵位。十三岁的小伯爵懂得约束自己,在姐姐最得宠的时候,不敢有任何放纵自己的言行,而且抓紧时间学习文韬武略,为将来建功立业奠定基础。
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年轻的董鄂·费扬古在安亲王子爱新觉罗·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
董鄂·费扬古不是凭借外戚的身份,而是凭借自己的功绩而跻身于清朝政坛,为中国历史上名标青史的极少数外戚人物之一。在清王朝抗击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战争中,董鄂·费扬古更是大显身手。
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起,以伊犁为统治中心的漠西蒙古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率领下挥师东进,并于次年(公元1688年)农历5月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的土谢图部,又乘胜渡过土拉河侵入车臣部牧地,漠北各部纷纷南奔,请求归附清朝。
如果清廷不接受漠北各部(喀尔喀蒙古各部)内附,他们必然被准噶尔部所吞并,将成为清王朝北部的巨大威胁;如果允许喀尔喀各部内附,噶尔丹就可能以追击为名而内犯。尽管情况如此严峻,但康熙大帝绝不会错过臣服漠北各部的天赐良机。
在此之前,漠北各部已经对清王朝“间通使,间为寇”,准噶尔的侵略使得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康熙大帝下达了允许喀尔喀各部内附的命令,并在靠近边界的牧场予以安置,调拨归化城的粮食用来赈济他们。漠北各部在内附后也同漠南内蒙古一样编旗,被编为三十七旗,且建立汇宗寺以安置各部喇嘛。康熙大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御朔方”的做法,的确收到了“较长城更坚”的效果。
占领漠北的噶尔丹愈发不可一世,到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又以追击喀尔喀蒙古各部为名,率领军队数十万南下,“已进汛界”。
由于噶尔丹“志在不小”,于是康熙大帝决定御驾亲征,开始了同噶尔丹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但此次亲征由于康熙大帝病倒在军前,只得委托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等指挥此次战事,而董鄂·费扬古就是裕亲王福全麾下的一员得力将领。
当双方在乌兰布通地区展开激战,噶尔丹在被击溃后率余部渡过西拉木伦河逃回漠北。在此之后,噶尔丹依然时时越过克鲁伦河,南下侵略巴颜乌阑一带。
为了防御噶尔丹,康熙大帝任命董鄂·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了解决噶尔丹对内蒙古的军事威胁,康熙大帝在三十五年(公元1695年)农历2月,再次御驾亲征。此次亲征兵分三路,东路由萨布素负责,率领数千军队驻守蒙古东部,防止噶尔丹向东逃窜;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的董鄂·费扬古是西路统帅,西路是此次征战的主力,兵力四万六千有余;中路由康熙大帝亲自率领,兵力约三万三千。
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军在农历4月1日从北京出发,而西路军在农历3月分别从宁夏、归化出发,农历5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会师。
西路军在行进途中因天气恶劣影响了进度,为了避免不能按期到达使得康熙大帝率领的中路军独自承受巨大的压力,董鄂·费扬古亲自率领一万四千精锐日夜兼程……而当康熙大帝抵达克鲁伦河以南时,“北岸已无一帐”,噶尔丹早已“拔营宵遁”。
噶尔丹在向西逃窜的途中“遗老弱辎重”,在经过五昼夜的狂奔后抵达位于库仑(今蒙古乌兰巴托)的昭莫多,但却被董鄂·费扬古所率领的西路军迎头予以阻击。
费扬古在昭莫多地区同噶尔丹展开激战,噶尔丹的主力全部被歼灭。从此费扬古的名字就同康熙大帝的盔甲昭莫多、同大败噶尔丹紧密联系在一起。
“雪花如血扑战袍,夺取黄河为马槽。灭我名王兮虏我使歌,我欲走兮无骆驼。呜呼,黄河以北奈若何!呜呼,北斗以南奈若何……”这是准噶尔部的一名善弹筝笳的老乐工被俘后,在康熙大帝所举行的庆功宴上演唱的一首悲壮凄凉的哀歌。从歌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噶尔丹率领的蒙古准噶尔部在占领漠北喀尔喀三部后,试图向南扩张、饮马黄河的狂妄之心,也反映出在昭莫多之战重创之下,噶尔丹精锐丧尽、处于穷途末路的可悲境地。
当时,噶尔丹在天山以北的故地已经被他兄长僧格的儿子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有,进退失据。由于噶尔丹拒绝康熙的招抚,董鄂·费扬古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农历2月又参加了第三次对噶尔丹的战争,但双方还未来得及交战,噶尔丹就在这一年的农历闰3月13日一命呜呼。
董鄂·费扬古因在平定噶尔丹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被康熙大帝封为一等公爵。
自第一次在乌兰布通交战到噶尔丹兵败身亡,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董鄂·费扬古一直驻扎在归化,由于他能约束布众、军纪严明,深得当地民心。当第三次讨伐噶尔丹的战事结束后,董鄂·费扬古奉命调离,当他从该城开拔时,归化的商人、百姓纷纷给他送行,不久之后即为他修祠立像,以纪念他在抗击噶尔丹、戍边卫民及绥靖地方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绩。
董鄂·罗硕:(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
由理事官,定鼎燕京时,入山海关,击流贼马步兵二十万众,复追至广都县大败之,授骑都尉。三遇恩诏,加至二等轻车都尉,缘事降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以罗硕系端敬皇后伯父,授一等轻车都尉,任礼部侍郎,卒。其三子舒敏,分袭三等轻车都尉,原任云麾骑尉。孙吴泰分袭骑都尉。舒敏卒后,其子吴保承袭。引疾乞休。其子六十九承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卒。其子诺泰承袭,现任二等侍卫。吴泰卒,其子吴海现承袭。
董鄂·格兰:(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五品官。
董鄂·罗敏:(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曾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兵部侍郎
董鄂·辉色:(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曾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三等侍卫;
董鄂·鄂哈:(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曾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七品官
董鄂·常山:(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曾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七品官
董鄂·常久:(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曾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笔帖式。
董鄂·鄂尔多:(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吏部尚书。
董鄂·都敏:(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吏部侍郎。
董鄂·傅泰:(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庶子。
董鄂·常鼐:(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郎中
董鄂·讷楞:(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三等侍卫
董鄂·三保:(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三等侍卫。
董鄂·鄂鼐:(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佐领。
董鄂·阿鼐查图:(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佐领。
董鄂·拉哈:(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六品官
董鄂·董常:(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郎中
董鄂·常保:(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二等侍卫
董鄂·黑达色:(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二等侍卫
董鄂·公保:(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二等侍卫
董鄂·安泰:(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佐领
董鄂·索泰:(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元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笔帖式。
董鄂·纳泰:(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副都统
董鄂·珠满:(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郎中
董鄂·宁德:(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员外郎。
董鄂·保成:(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主事。
董鄂·博宽:(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主事。
董鄂·唐喀:(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三等侍卫。
董鄂·东郭络:(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五品官。
董鄂·宁福:(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佐领。
董鄂·鄂罗锡:(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八品官。
董鄂·博立:(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监生。
董鄂·巴哈良:(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
董鄂·都纳哈:(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
董鄂·博卓:(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
董鄂·鄂罗善:(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笔帖式
董鄂·阿尔赛:(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四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护军校。
董鄂·永典:(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五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都统。
董鄂·永常:(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五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安西提督。
董鄂·永成:(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五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任七品官。
董鄂·安恒:(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五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生员。
董鄂·桑格:(生卒年待考),满族,董鄂·鲁克素之五世孙;北京人,满洲正白旗。生员。
董鄂·铁保:(公元1752~1824年),字冶亭,一字铁卿,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书法家。
董鄂·铁保为清朝乾隆年间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成、刘、翁、铁),誉名延续至清嘉庆年间。
董鄂·铁保自己考证自己的家谱,确知自家之董鄂氏一族是宋宗室之后裔,他在家谱中记载道:“吾族乃英宗越王之后裔,后为金人所迁,处居董鄂,以地为氏。数百年之后,尚有巍然兴者,何盛德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