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茶白星病

概述茶白星病在我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主要在高山条区发生重。为害嫩梢芽叶,造成成茶味极苦,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在嫩叶上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凹陷,初为红褐色,边缘紫褐色,后期呈灰色并散生细小的黑粒点。病斑直径0.5~2.0毫米。病斑多时可互相愈合为较大病斑,并使叶片扭曲呈畸形。叶柄和嫩茎上病斑呈暗褐色,后变灰白色,病斑多时可使叶片脱落,嫩梢枯死。

病原本病由一种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病斑上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生于其内,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为3~5×2~3微米。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早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人嫩梢芽叶,2~5天后即产生新病斑,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易造成病害流行。每年4~5月发生最重。高山茶区荫湿多雾最适于病害发生。旬均温高于25℃对病害发生不利。此外土壤瘠薄、采摘过度、施肥不足都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1)加强树体管理,增施磷钾肥,可明显减轻发病。及时合理地进行采摘可减少病菌侵入寄生。(2)历年发病重的茶园可在萌芽至鱼叶展开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锌8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发生严重茶区,7~10天后再喷一次,共2~3次,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