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茗堂

玉茗堂在临川市沙井巷后。是汤显祖晚年写作、会客、排戏的场所。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字,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别号清远道人,晚年闫号茧翁。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出身书香门第。明万历年间(1573—1620)登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因不满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归隐乡里。早年出刊诗集《红泉逸草》、《雍藻》,诗赋集《问棘邮草》;万历五年试作《紫萧记》,后改作戏曲《紫钗记》,与《牡丹亭》、《南柯记》《邯鄣记》合称《临川四梦》。他在戏曲理论上也卓有见地;另有诗赋500余首。建国后其戏曲、诗文汇编成《汤显祖集》。玉茗堂始建于万历二十年,竣工于万历二十九年。是汤显祖兴建的沙井新居的两大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金泥阁,汤显祖起居处)。玉茗即白茶花,洁白素雅。清顺治二年(1645年),玉茗堂遭兵火。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其弟汤寅祖之长孙汤秀琦捐资取赎玉茗堂旧睛,建玉茗祠。规模宏大,除玉茗堂外,还有兰省堂、寒光堂、芙蓉馆、清远楼、四梦台及其他房舍,总面积960平方米。但不久又遭焚。现在原址建有玉茗堂影剧院。
明万历十一年,33岁的汤显祖中了进士。他拒绝了与他同科进士的两个内阁大学士之子慕名应许他同选翰林庶吉士的好意,自请前往南京。
在南京任上,汤显祖并没有满足于诗酒戏剧的清闲自在生活,清傲率直的性格、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使他无法漠视封建政治日重一日的黑暗。
万历十八年,汤显祖因一篇仗义执言的《辅臣科臣疏》被贬,于广东雷州半岛生活了3年。3年后,依制迁浙江遂昌县令。尽管,他的才华完全胜任地方官的政务,他的性格却无法适应官场的丑恶。5年后,汤显祖怀着满腹才情,一腔愤慨,弃官还乡。于万历二十六年初夏,迁家沙井新居。从此,玉茗堂便以《玉茗堂四梦》创作地而名传千古。是年秋,汤显祖在玉茗堂完成了《牡丹亭》。“《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晓,几令《西厢》减价。”有人称其“上薄《风》、《骚》,下夺屈、宋。”达到了戏曲艺术的至高境界。据说,当时名伶商小玲演唱至极悲处,因哀痛过度,竟死于舞台。
《牡丹亭》的成功,并没有给汤显祖带来生活中的宽松,命运似乎偏爱捉弄天才。就在写作《牡丹亭》时,他8岁的爱子病殇;两年后,长子又客死南京,与此同时,汤显祖被削官籍。仕途得失,本不在汤显祖心上,但丧子之痛,使他曾有过遁身佛门的想法。然而,佛教并不能帮助他超脱于人生如蚁的茫然之感。在矛盾中,汤显祖又拿起笔来,到自己创造的梦境中去寻求真情,先后创作了《南柯梦》、《邯郸梦》。在命运与政治的高压下,生命常常会迸射出最为绚丽的光彩。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写于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最黑暗的时刻,这些寄意深远的伟大作品,在那冷酷黑暗的现实中,给多少人心里注入了光明和温暖啊。“冷雨敲窗未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汤显祖伟大的理想主义戏剧作品和屈原、李白的诗歌一样,感召,熏陶,安慰和激励着每一个不甘落没的灵魂。
天下才子的命运似乎同出一辙。汤显祖晚年贫困的境况一日甚于一日。然而,他时常指着床头的书对人说:“有此不贫矣。”万历四十一年,汤显祖63岁,家里发生了一件足以让饱经忧患的汤显祖感到窘迫的事情:汤显祖家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给3个儿子分家。他主张“分器不分书,分田不分屋”。可是不久,汤显祖家里发生了一场火灾。有关这次火灾,尚没有看到具体数据的记录。但汤显祖的藏书和所著文集由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是毋庸置疑的。 火,向来是藏书人家的大患;一生多难不能让汤显祖摧眉折腰,可是降临在才子暮年的一场不大又不小的火灾,却让怀着春风气度,写着秋水文章的汤显祖于晚年空前地感到了人生的艰难和无情。幸好,玉茗堂还在。3年后,这位东方曲坛伟人与世长辞。他死的时候,正是黑暗最为深重的夜半。在此的3个月前,西方曲坛伟人莎士比亚在英国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逝世。
刘同升(1587—1646),字晋卿,吉水县人。明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状元。明朝廷灭亡后,投靠唐王,举起抗清大旗,从赣州起兵,收复吉安、临江等地,兵败猝死。著有《明名臣传》、《明文选》、《金石宝鉴录》等。“玉茗堂”建在临川城内的香楠峰下,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进行戏曲艺术创作和演出活动的场所。
刘同升的父亲刘应秋,是万历十一年(1583)的探花,很有才学,在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等职,汤显祖是同科进士,任礼部祭司主事等职。两人既同乡,又同科,还同时在朝廷为官,加上意气相投,便成为莫逆之交。
刘同升出生时,汤显祖前往刘府祝贺老友得子。两年后,他也生了女儿,名叫詹秀。因两家交往频繁,同升和詹秀自然常在一起嬉闹游戏。汤显祖十分喜爱乖巧懂事的小同升,常教他背几句古诗,对几句对子。同升一学就会,咿咿呀呀地背着诗,逗得大人很开心。一日,汤显祖对刘应秋说:“我看这两个小家伙很合得来,我们何不结成亲家呢?”刘应秋说:“汤兄誉满文坛,我还怕高攀不上呢!既然汤兄有美意,我当然乐意从命了。”几日后,两家举行了热热闹闹的订亲仪式,两个不懂事的小孩觉得很好玩。汤显祖在朝廷任职期间,爱去街坊乡村,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十分不满官场的腐败。一次,他冒着危险,写了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大胆揭露时弊,并严厉指责神宗亲近小人,疏远忠臣。由此得罪了神宗,被贬谪到偏远的雷州当了一名县典吏。几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1598年,他弃官归乡,专事戏剧创作。这时的刘同升虽然只有十一、二岁,但已读了许多书,明白了不少道理,也很崇拜岳父大人的人品和学问。汤显祖归隐后,以笔代剑,无情地鞭笞黑暗的晚明社会,歌颂人间的真情。他创作了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等一大批戏剧,上演后风靡江南。在亲友的资助下,汤显祖兴建了“玉茗堂”。玉茗堂落成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各方儒士墨客汇聚一堂,颂赞之声不绝。刘同升在父亲的带领下也前往祝贺。他东走走,西看看,只见玉茗堂里雕梁画栋,张灯结彩,厅两壁挂着才子佳人的戏装画,觉得很新鲜。只是总不见詹秀妹妹,又不好意思去找她,心中有些不快。中饭后,汤显祖请文友为玉茗堂题词,特地把小同升叫到身边,向友人介绍他的小女婿读了不少古书,还会作诗,字也写得不错。同升同长辈们一一作揖施礼,然后站在一旁看大人们题联作诗,评戏说曲。一位戏友见同升神态十分专注,便说:“汤大人的乘龙快婿饱读诗书,少年老成,是否请他也题联一幅?”汤显祖便鼓励同升说:“你想一想,题两句吧!”小同升眨了眨眼,模仿大人的语调说:“岳父大人喜建新堂,小婿理应题联祝贺。”他思索片刻,便铺纸挥毫写出了上联:“门满三千徒四海,斗山玉茗”,赞颁汤显祖如泰山北斗,名扬四海,桃李满天下。众人看了,连声称好。同升接着写出下联:“家传六七作万年,堂构金汤”,意思是说汤家藏书很多,连同戏曲作品将流芳百世。汤显祖读着对联,笑得合不拢嘴。戏友们无不称赞同升人小才高,今后一定会金榜题名,前途无量。不幸的是,汤显祖的爱女詹秀少年病故,未能与同升喜结秦晋。但刘同升一直视汤显祖为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