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樾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杨樾林(1895—1969) 原名杨荫。四川大竹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青

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20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学校 (后改为

工业大学)纺织科;1924年3月毕业,由日华学会介绍到东京制绒厂实习。一年后回

国,在东三省制呢厂任工程师。1 926年9月任江苏省无锡市振新纱厂工程师。1927

年秋,再去日本长崎公司布厂实习。1928年回到上海,先后在申新二厂和申新七厂

任工程师。 1932年夏, 出任无锡振新纱厂布场副主任,借鉴日本的经验,创造出

“日利” 品牌。1936年7月任上海恒丰纱厂织布场工程师。1937年任全国经济委员

会棉统会专员。1938年8月任诚孚公司技术员,后晋升为工务处计划科长。1946年1

月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驻青岛工程师和中纺青岛二厂厂长。 1947年1月升任中纺公

司青岛分公司总工程师兼副经理。1955年—1958年任山东省嗣裎被嵛保?957

年7月起兼任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世纪40年代初,他从翻译日著《经纱

上浆》开始,把英国、日本的技术同实践经验相结合,编著成《理论实用浆纱学》。

1948年出版后,被专业学校作为教材。任中纺青岛分公司副经理时,筹建青岛纺织

干部学校(山东纺织工学院的前身),并讲授《浆纱学》和《机织学》。他还责成公

司福利委员会在中纺青岛第一至第九厂、青纺机械厂创办10所子弟小学、10个工人

文化补习班、14个职工轮训班。1950年—1952年,杨樾林抽调技师和技术员,组成

10个技术研究组,对纺、织两部的主要工序进行技术专业研究,三年共推出“清花

机安装分棉器”、“细纱锭带张力测验器”、“筒子滚筒轴接头法”、“浆纱伸长

试验仪”和“校正整经筒子锭子”等92项成果。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参与领导总结

“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的基础上,又结合

青岛纺织生产的实际,按级、按条制订了分级负责的生产技术管理责任制,推动了

纺织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民盟青岛市委委员,政协青岛市第二、三、四届委员会

常委,山东省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1969年9月病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