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林忠钦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男,1957年12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

学习及工作简历

1978.03——1982.01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2.02——1983.08 重庆造船厂工作,助理工程师

1983.09——1986.02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6.03——1989.05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89.05——1994.08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副教授

1994.08——1995.08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5.09——1997.08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

1997.09——2000.04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2000.05——2001.12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执行院长

2002.01——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执行院长

2010.01——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

主要学术及社会任职

1998年 全国薄壁钢结构委员会委员

2000年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常务理事

2000年 上海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制造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 科技部863计划主题专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

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编委

2002年上海市现代设计法学会副理事长

获奖和荣誉

[1] 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 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专家特殊津贴;

[3] 2001年被评为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先进工作者";

[4] 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5] 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林忠钦教授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委托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软件版权注册1项。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被SCI、EI I收录30多篇。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林忠钦教授1983年-1994年主要从事薄板和薄壳弹塑性稳定性理论的研究,1994年开始薄板冲压成形理论研究,1997年开始从事车身制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 在薄板和薄壳弹塑性稳定性理论的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组广义的薄板后屈曲力学方程,解决了初始缺陷板壳和板组在横向剪切效应作用下的后屈曲路径和屈曲传播的理论问题;

(2) 在薄板冲压成形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等效拉深筋阻力模型,真实反映拉深筋压入深度对筋阻力的作用以及板料流经拉延筋的变形特点,揭示了材料硬化、各向异性特性对拉延筋阻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个变压边力控制模型三参数的确定方法,揭示了模具压边圈在冲压过程中压力的变化规律,实现了冲压成形中材料回弹的有效控制;

(3) 在车身制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适合中国汽车工业的车身制造质量控制体系,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和贝叶斯理论处理小样本检测条件下的非平稳数据,实现了离线检测条件下车身制造质量的精确评价及车身装配误差源的快速诊断;建立了虚拟螺钉车系统,通过对薄板冲压成形、焊装等全过程仿真,完成车身装配的匹配优化,实现了车身试生产的一次成功,代替了国内外目前广泛采用多轮物理螺钉车实现功能匹配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