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山

又名翠屏山,位于贵州兴仁县域西南隅,山上原有参天古树上百棵,其“红叶耸翠”为兴仁八景之一。
从清道光年间以来,真武山上陆续建成文昌阁、灵官庙、把酒亭、红树山庄、翠屏轩等一批建筑,并有石阶路相连。后因“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些古树和残垣断壁。
1997年,兴仁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重建真武山公园。在山顶建成气势宏伟的真武楼,长长的白色石阶,从山脚直通山顶,两旁绿树掩映,蔚为壮观。沿山脚四周,又先后建成积圆寺、半山轩、儿童乐园、戏水池、盆景园、花坛假山喷泉、叠泉等一批建筑及园林、娱乐设施,使这里绿意盎然,花香四溢,成为兴仁县城的一大胜景。登上真武阁举目四望,兴仁县城新楼林立,日新月异,让人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这是兴仁真武山,真武山一般凡山上有真武庙者都叫此名,国内真武山有很多。
龙游真武山
真武山位于龙游县塔石镇叶村村北边2公里处,距龙游城区25公里,是衢州旅游胜地之一。

主峰名豸屏峰,突兀耸拔,海拔高度为458米,故真武山又名豸屏山。山上有真武庙。蹬道盘曲,终年绿荫华盖,翠竹干霄,历来是文人学士寻古探幽之胜地。
登山,“仰观山势接云霄,石径崎岖路转遥。西岭不如东岭曲,回头一望欲魂销。”(清杨渭恩诗)沿着蜿蜒曲折、用碎石填嵌的小径循东岭或西岭俯身攀援,抬头仰观,山势陡峻,石径崎岖若悬梯直入去霄,徐风习习,白云朵朵从头顶掠去。“仙源究竞殊尘俗,四
面云山青复青。”当人们用尽全力登完最后一段极陡的石梯,准备踏上徐徐斜上的曲径时,一幅王摩诘的蓬莱仙境图赫然路入眼帘:山顶平坦,方圆约有50米,四周绿荫环抱,千年苍古香樟耸入云霄,幽篁修竹,青翠欲滴,桂茶花卉,芬芳争妍,鸟语莺歌,此起彼落,奏起了一曲立体的交响乐。“层峦耸翠暗浮烟,石壁孤悬远接天。试上月台高处望,乡村城郭小如拳。”步上高台眺

望,向北层峦叠嶂,千峰争秀,雨时万壑齐泻,云雾缥缈,阵风过后掀起千层浪,好一幅青山雨霁图,怎不让人心驰神往?南瞰,
十里平川一望无限,田畴岑峦,小桥乡陬,溪流村道,尽收眼底,近处,人工湖泊明亮似镜,道上行人往来,农舍鸡鸭欢鸣,屋顶炊烟袅袅,一派盎然生机。
台上有院,称豸屏道院,原建为道教圣地,素享“小武当”美称,真武山一名就此而来。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这—圣地渐渐被“阿弥陀佛”年替代。山上建有秀峰寺,系曹洞正宗,但真武两字仍沿袭至今,所以秀峰寺又称真武寺或真武庙。原建筑白墙青瓦,楼台亭阁,端庄古朴。可惜庙殿已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台中还掘有一古井,深不过一丈,常年不涸,味甘清醇,汲之不竭,供道僧游客之饮用。芳菲三月初三,“最是年年上已日,如云士女共焚香。”(清余华诗)时值清明前后,春景浓丽,杜鹃花开满山,游客、香客不
绝于道。
值得一提的是真武山上曾有一株千年甜茶树。其高丈有五尺余,冠盖蔽日,花重瓣,

大红,间有淡蓝、粉红、浅黄,花期自农历八月始至次年三月初止,历时八个月。1939年农历三月三日,著名学者、书画家余绍宋先生为茶花题字勒碑,并嘱人为之筑起围墙以保护这珍贵的“宝珠”。碑文为:“宝珠 明知县万庭谦清初教谕黄涛已有诗题咏此树为宝珠载在县志今县长周公俊甫属书以存古迹 已卯春 余绍宋”。惜“宝珠”已于1982年终因无人培护而枯死。
----龙游.孙海军
襄樊真武山
襄阳城西南二里有龟山,俗称九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顶山”“真武山”之称。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横亘在襄阳城的西南,从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绵延的五岭。真武山脚下,有李曾伯《襄樊铭》的摩崖石刻和刘备马跃檀溪的遗址。
明永乐十年,明成祖降谕建造武当山宫观,营造船队泊靠襄樊,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驻足,成就了一座身世不凡的道观,其间几经兴废。现在,从真武山往山下俯瞰,汉水之滨的襄樊二城气势恢宏
真武山道观
资料记载:真武山原名龟山,又名九宫山,位于襄阳城西南二里,山上建有真武山道观。据《太岳太和山纪略》记载:“真武观……在襄阳城西二里……谒太和(武当山太和宫)者先奏表于此”,在历史传统习惯中,朝武当山首先要到真武山给真武大帝上表章,算是报到。财富力强者,继续去均州(今丹江口)武当山天柱峰朝金顶,钱乏体弱者,到真武山即使回转也算还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
据《襄阳府志》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谕修建武当山宫观。满载“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小船数以“万计”,停泊襄阳龟山下的汉江边,“时风涛方作,顷见祥光数见,水天一色,所谓元帝(真武大帝)显应”,于是在山上修建真武观,龟山也随之更名真武山。
几经兴废
真武山道观,历史上是武当山系列道观中的第一道观,其规模属武当山宫观中最大的,海内外享有盛名。因道观毗邻汉江,处在鄂、川、陕、湘、桂、滇数有来往的通衢大道,水旱码头,交通十分便利,香客众多。从农历腊月三十到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敬香的香客最多。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真武山道观香客仍然十分兴盛。在鼎盛时期,道观建筑的殿堂、房屋有350多间,道人近百人.
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横亘在襄阳城西南。从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绵延的五岭,虎头、华山、凤凰高耸,端坐在葱茏怀抱之中,不起眼的小山头,文化积淀可谓深厚。几百年来,出于饱览“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胜境心态的并不多,朝拜“小顶”却成时尚,与武当山大顶齐名,年节更是蜂拥,祈求真武祖师庇佑,印证了千年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离石市32公里,东北离太原 216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是吕梁山的一颗明珠,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北武当山小金顶建玄天真武庙,并有壁画、石刻多处。
北武当山海拔1437米,景区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栗子、苹果、柿子、核桃及橡、槐、漆等树木遍布山野。山中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材,如何首乌、当归、荆芥、薄荷、山参、红花、枸杞等。
传说,此处为真武大帝二次修炼羽化脱身之处。因此深受道家敬爷。真武大帝修炼成仙后,来到了北武当。恰逢此处有怪蟒作恶,当地百姓如入火炕。真武大帝立即斩杀怪蟒。两年后,怪蟒复又作怪而且功力大增。真武大帝便二次羽化,终成正果,杀绝怪蟒。现有舍身崖记录了当年发生的故事。
北武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北武当山主峰四周几乎都是陡壁悬崖,只有一条人造“天梯”可攀。来到山脚下,过五里黄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余级就山凿筑的石阶,凡险峻之处,设有铁索扶手。石阶一线叠置,从下仰视,宛如“天梯”。游人攀登,每一步都可听到悠扬顿挫的“石音”,形成独特的“石乐”绝景 。沿着石阶 ,奇松异石、庙宇石刻,掩没在葱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间点缀,相映成趣。主要的山石景观有: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九龙出洞、石象守山、天壶倾露、石羊朝圣、石龟下蛋、石虎、石蛤蟆、龟蛇斗智等。最令人称奇的是“龟蛇斗智”奇观,相传神龟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斗,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战,神龟节节败退,青蛇步步紧逼。其时,恰逢真武大帝返宫,见状,轻轻用手指一点,龟蛇便动弹不得,从此永久停留在这里,成千古一绝——“蛇石”虎视眈眈,“龟石”尾临悬崖,万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经风一吹,便摇摇欲坠,令人心悬,所以又称风动石,为我国罕见的景观之一。主要的奇松景观有:鸳鸯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叹为观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于石阶半道,树身技分两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顶登南天门石阶,旁边陡崖上刻有“乔松”二字,据载为清代道光年间永宁州牧王继贤手迹。现存乔松树桩直径近一米,可以想见其昔日雄姿。主要的悬崖峭壁有:千仞壁、舍身崖、鹰嘴崖等。还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随季节变化,给北武当山披上了“春粉、夏艳、秋红、冬白”的盛装。登临武当之巅,一览众山,但见远山苍茫,近日含黛,松风扑面,白云飘逸;只闻松涛阵阵,山泉潺潺,鸟语唧唧,似琴弦轻拨;夏秋之季,如晴空万里,金顶之下,丛林景观相间,似七彩织锦;白云远处,群山连绵,犹如万龙翻腾,极为壮观。
北武当山不仅自然风光绝妙,而且渊源悠久。据对现存的《永宁州志》考证,北武当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处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圣地,山顶建有玄天大殿。至于唐之前何时而建,尚待稽考。以后随着岁月嬗递,多数庙观都经过多次毁坏和修葺。其中仅明万历年间,就曾进行过两次大修,当时汾州府庆成王尤敬真武祖师,不惜花费巨金将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阶,并将早已圮毁的玄天大殿修复一新,龙王山遂改称北武当山,一时鼎盛。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毁。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头建无梁砖窑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两年内山上玄天庙、老母殿、龙王庙、灵宫庙和山下太和宫相继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顶南天门修整一新,并在大门上刻了“武当山”三字。以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又数次修葺。由此可见,北武当山的道教庙现建筑群,是经历了长达一千余年风雨变化遗存下来的,尽管现有建筑多系明清或近代遗物,但其表现了古老的历史渊源。其主要建筑有:对万神庙、灵宫庙、山神土地庙、二龙庙、乔松室、三官庙、火神庙、龙王庙、黑虎庙、玄天大殿和太和宫等。1984年 5月,方山县人民政府为开发武当胜景,保护文物古迹,着手开发建设。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1994年公布为国家第三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上级有关单位多次拨款,社会各界纷纷募捐,北武当山的制高点和道教活动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铁瓦覆顶,新铸真武铜像威严端坐。此外,对万神庙等庙宇与石阶进行了维修,重塑神像,并新开辟了一条循环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目前北武当山建筑群已初具规模。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开放以来,先后有许德珩、启功、周而复、方毅、臧克家、溥杰、冯其庸、王朝闻、吴冠中等名人学者,题词作画,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当风采。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为北武当山古庙会期。其时,玄天殿前,香烟缭绕,风景区内,游人如云。据史载,唐朝时就“朝山进香者年复一年,久盛不衰”。近年来,随着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游人更是络绎不绝。
北武当山道观现有道人十多个,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当代文人学者登临此山,无不题词作画;香客游人游历此山,无不流连忘返。
交通线路:距太原约120公里,可从太原乘坐忻州——方山的长途汽车,到方山后转乘到达景区的汽车即可。
门票(旺季15元,淡季50元)
最佳旅游季节
北武当山气候属于内陆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8.7℃左右,无霜期为135天。所以每年5-10月间为最佳旅游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