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王长松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65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工系,1970年本科毕业,先后在鞍山钢铁公司一薄板厂和山东省冶金设计院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0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工系攻读硕士学位,1983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冶金机械领域著名学者陈先霖院士,198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至1992年在联邦德国波鸿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至2000年任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是中国金属学会废钢铁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长期从事冶金机械、机械动力学、机电一体化、机电系统控制与仿真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机械振动"、"机械动力学"、"轧钢机械"、"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系统仿真方法"、”自控理论"、”智能控制工程”等课程。在我国较早进行板带轧机振动方面的研究,参与解决了宝钢2030冷带轧机的振动问题。

1985年起参加陈先霖教授领导的宽带钢轧机辊型与板形攻关课题组,获得1991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负责莱钢25吨氧气顶吹转炉静态控制,安阳钢厂25吨直流钢包炉计算机控制和舞钢20吨锅炉仪控系统改造等多个项目并取得成功,注重新领域的探索与创新,近年来开始研究激光应用技术、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特种电机设计与控制等。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十多名。获专利两项,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

沈阳化工学院副校长性 别:男

职 称:教授

王长松

学 历:博士

现任职务:沈阳化工学院副校长

社会兼职:

省化学会常务理事、省环保协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膨胀聚合反应和导电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研究项目:

主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973子课题)、〈膨胀性功能单体的合成与应用〉(省教育厅)及企业委托课题多项。

学术成就:

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5篇被SCI和EI摘录,14篇被美国化学文摘摘录。主持完成辽宁省科委重点资助研究课题2 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5项。

代表作:

(1)王长松,黎前跃等,聚醚酮酮的合成及表征,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15(2):44

(2) 王长松,周本濂,螺环原酸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9(2):194

(3) 王长松, 周本濂, 可溶性聚吡咯复合导电薄膜的研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2):315

(4)王长松,周本濂,螺环原碳酸酯的预聚物与环氧树脂的共聚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

(5) WANG Changsong, Zhou Benlian, Study on Epoxy Resin Modified With Prepolymers Containing Spiro Orthocarbonate, J. Mater. Sci.Let., 18 (1999) 1259-1262.

教授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进展、导电高分子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性别:男

年龄:51岁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祁门县

项目名称:目连戏(徽州目连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王长松76年一直以来爱好文艺,参加农村业余剧团,88年从师父亲(王三意)在栗木目连戏班学习目连戏表演,角色以傅相为主,。师从父亲王三意(已去世),主角为傅相。老生,老旦,正生,花旦,僧、道等角色亦有穿插演出,系栗木村目连戏班中最具威望的传承人。

表演特征:

1、演出唱腔古老

基本唱腔是“和尚腔”。因其班社始祖系天宝庵和尚王师傅。(其墓葬于栗木村一山坡上,其人与明郑之珍有交往,在平时做法事中与郑之珍相识,郑本目连戏稿成之时,即交于天宝庵组织演出)

2、吸收民间艺术,演出形式多样化

祁门县栗木目连戏班善于表演“盘彩、“盘扦”等杂技,“盘彩”的表演形式为:“竖两根立柱,两柱之间扎一根横木,再用两匹布扎成风个布扣,然后在布扣之间表演‘大溜’、‘小溜’、‘童子拜观音’、‘死人摊尸’、‘鳖爬沙’、‘称猪边’、等盘彩动作。“盘扦”的表演形式是:“在一根临时扦插的木柱上表演,且扦插木柱的底洞下大上小,人在木柱上表演时,木柱左右摆动。柱上的主要动作有‘单旗’、‘双旗’等”这些表演与汉代的百戏表演相近,可谓是“百戏”之遗风。

王长松
王长松北京分公司开业

王长松 字:敬轩

祖籍:河北吴桥,职称:高级经济师,1967年5月1日,生于河北吴桥,1995年发表《道德意解》从事新经济模式推广,提倡消费资本应用,2004年发表《道德解析》运用哲学角度,审视真个社会,2008年,实施消费资本应用实践,创建中国唯一的“免费商业模式”主张消费储蓄、消费投资理念,现任职务:津道基超市有限公司,首席执行主任、中国古哲学研究所成员、消费资本应用课题组组长、网络评论员,开播过《王哥说事》视频评论作品,现任:北京原点文化经济创新基金会外联处主任

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男,出生于1964年11月。现就职于仪征市土壤肥料站,为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该同志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达27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该同志从2005年开始组织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已连续实施三年。实施三年以来,该同志紧紧围绕“采样、测土、配肥、供肥、施肥指导”这五个方面,带领全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应用耕地信息系统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开始了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工作。实施三年来共采集耕层土壤样品6500多个,组织田间试验3000多个小区,建立各级丰产示范方40多个,推广面积达240多万亩次,全市累计增产粮食6000万公斤,农民增收7200万元,氮肥利用率提高了3.2%,相当于亩节省尿素2公斤。07年在十七大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对我市测土配方施肥进行专题报道。通过项目实施,该同志在我市小麦、水稻氮肥运筹和磷钾肥施肥技术参数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6篇,在推广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在全省率先提出“五个一”的推广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应用。2006年该同志被省农林厅聘为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

2006年8月该同志承担了农业部“十一五”948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内容是作物体系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该项目正在实施进行中,该同志主要开展水稻小麦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获奖情况:

“仪征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获仪征市200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仪征市耕地资源关系信息系统建立与示范应用”获仪征市2006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7年该同志被省农林厅评为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

2006年该同志被省委农工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林厅联合表彰为30佳科技富民标兵。

2006年仪征市土肥站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仪征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被省科协和省委农工办表彰为“兴农富民”优秀示范项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