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四中
郫县四中简介学校概况:郫县四中位于郫县犀浦镇境内,紧邻天府之国成都,校园环境幽雅,交通便捷。

学校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 ,利用原道教宫观“南华宫”旧有房屋改建为学校。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占地50多亩,设施齐全,师生团结,具有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
办学宗旨: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以严谨教育为特色,实现教育效益的全面提高。
办学规模:现有教学班48个,其中高中24个班,初中24个班,在校生800人。
目标和措施:文化课成绩初中毕业达到成都市规定的毕业水平,高中毕业达到成都市规定毕业水平;其它学科成绩达到重点中学水平。
学生学籍、教学计划 、教学工作、学生成绩等考核均纳入郫县中学的统一管理。
学校使用的器材,以现代化的声、光、电为教学手段,常规性地聘请郫县二中的优秀教师到校执教,强化口语训练。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办学成绩:2002年荣获“郫县重点中学”之美誉"。 为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学校工作连续多年受到郫县教委表彰。
精良师资: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省市劳模等高、中级教学人才占教师总数的50%。

一流硬件:地处古蜀国之称的鹃城——郫县,占地50亩,交通便捷的道路贯通东西南北,鸟语花香的氛围美化春夏秋冬。 教学楼装备了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图书馆藏书丰富,可充分满足师生阅读之需。
标准的器械场、篮球场占地5亩。
教学楼学习舒适,管理严谨。
食堂美味可口,营养方便。
附注:郫县四中的新校区扩建计划正在落实之中,2008年3月正式施工,预计08年12月1日竣工。

辛亥新风 四中前身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华夏大地出现一片革新气象。在当时提倡新学的浪潮影响下,郫县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除了封建专制方面的因素外,就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教育,没有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所致!要改变这种状况,是中华民族崛起走在世界的前列,那就得效法西方,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造就有用之才。因此,于民国二年(1913年),将郫县西门外文昌宫的小学堂迁至犀浦南华宫,名为“郫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学制二年。1922年改旧制高等小学为新制(新制高小二年,初小四年),名为“郫县第二小学校”。当时最初只有高小,以后才添设初小。
1935年,学校开始招手女生,首批女生6人,实行和班上课分班自习。
1940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实行政教合一,乡镇长兼任校长,于是学校又改名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41年又改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小学”。
1950年,祖国大陆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学校改名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完全小学校”。1956年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开始招收两个戴帽初中班,1957年又继续招收两个初中班。四,二制小学班级全部结束,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58年,在教育大革命的高潮中,又继续招收三个初中班。于是把小学部并入犀浦第二完小,独立成为初级中学,改名为“郫县犀浦初级中学校”。学制三年,设校长一人。1958年下期,又改名为“郫县师范学校”,学制四年。因未获上级批准,1959年上期又改师范为“郫县第四初级中学校”。1960年,又改名为“郫县红光第四初级中学校”。
文革开始后,郫县四中受到严重的干扰冲击,学校一片混乱,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这种混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69年底。这一年学生全部下放农村(未毕业者发学龄期满证),教师下放公社,校舍被犀浦公社中学占用。
在此期间,代之而起的犀浦公社中学是集街道和大队小学的戴帽初中班而成的三年制初中,1972年开始办高中,这就为后来四中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1973年,在干部和群众都认识到撤销县办中学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决定恢复县属中学体制。当时各界群众,也强烈要求恢复完中,提高教学质量。而当时县内各公社七拼八凑办起来的高中,教师奇缺。昨日的小学教师今日硬着头皮走上高中讲台。个别只读过初中的教师,也无可奈何的逼上高中课程。这样的高中当然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社会反应相当强烈。于是县革委决定,集中力量加强管理,定点办完中。这样就把各公社名不副实的高中撤销,集中到郫筒,唐昌,犀浦,安德四个点办学,由县上抽调人员办成一,二,三,四,五,五所完中。用强制性手段来调整这批“易胆大”高中,使之名副其实,走上正轨。
方案确定之后,县革委主任薛荣胜就召集有关人员,宣布组成五所完中的领导班子,由五所学校提出在各公社抽调高中教师的名单,1973年2月开始,将各公社班的高中集中到五所学校进行管理和教育。郫县四中,就是在犀浦公社中学的基础上,合并了合作,红光两所中学的高中班,组成一所完中,名为“郫县犀浦中学校”。建立了领导班子,扩大和加强了教师队伍,学校的教学秩序开始恢复。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上级才正式批准恢复“郫县第四种学校”的校名。
教育之花 竞相开放在旧制高等学堂时期(1913年——1922年),讲民主,倡新学之风盛行,但封建的思想文化仍在学校中占重要地位。学校开设的课程,出了国文、算数、修身、历史、地理、理科、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外,还要选读四书五经。这样的课程设置,在当时也已经是比较进步的了。毕业的学生不仅是接受了新的思想,国文基础也比较雄厚。有的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学习一些代数、几何、三角、等数学知识,就可以直接去考专科学校。没有升学的大都去教小学,成为小学的教学骨干。
新学制的郫县第二小学时期(1940——1949年)课程设置变化不大,但不再选读四书五经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再教育救国的思想的影响下,加强了抗日爱国的思想内容。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名当统治的日渐腐朽,对人民横征暴敛,造成民生凋敝,物价飞涨。学生入学时多,毕业时少,无力完成学业,流动很大。这一时期,国民党加强了反动统治,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加强了公民,童年等课程,教育日趋反动。
解放初期,实行新四二制学制。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对教育的政治方向,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做了很大的改变。把半封建本殖民地的教育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废除了童年,公民登课程,改用新教材。设置了政治常识等学科,废除了打骂教育,提倡民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在教改的同时,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以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先后学习了凯洛夫,马卡连柯,冈察洛夫等人的《教育法》。同时,还学习了《曹孚教育讲座》。通过学习,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教师除了认真教学外,还积极参加征粮,土改登政治运动和夜校的教学工作。
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土地改革以后,农民由于政治翻了身,经济上的好转,再加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提高,要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学生人数剧增,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953年以后,学校逐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教学研究。学校的组织制度逐步完善,成立了教研组,经常性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教职工中成立了工会,学生中也逐步建立了少先队,共青团等先进组织。
郫县四中成立以后,遵照党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学制三年,采用了全国统编初级中学教材进行教学。由于教育方针的正确和师生的努力,除困难时期的的几届学生成绩较差外,一般成绩都较好,在温江专区统考中常名列前茅。
郫县新四中简介
郫县四中新校区的建成投入使用,对于2738名师生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喜庆日子,在这一天他们搬进了布局精美、建筑一流、环境优雅的新校园。
大家的喜悦源于我县县委、县政府为巩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投资1.5亿元新建了郫县四中。该项目作为市、县重点民生工程,得到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陈海元,县委副书记、县长景民先后多次深入到新四中建设工地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新四中按国家级重点中学标准设计修建,占地116亩,建筑总面积52724平方米,设计72个教学班、能容纳学生3600人。新四中的硬件配置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是一流:所有的功能室均配齐配足了崭新的设施设备;每个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每个学生均使用崭新的课桌椅;每个教师办公室均配备联网电脑,所有教师均使用全新的办公桌椅。新四中毗邻沙西线,交通便利,周围有西南交大、西华大学、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等高校,学习氛围浓厚。新四中落成后,我县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县域内5所普通高中和两所职中形成了均衡、协调发展的态势。新四中能在满足犀浦、红光、安靖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缓解县域内城镇学校学位紧张的状况,为成都西部新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四中将与县外名校嫁接,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等实现一体化办学,带动新四中快速发展。
郫县四中昔日光荣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下,却创造了连续6年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优秀人才的好成绩。世界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母校——郫县四中所创造的教学“奇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该校是郫县率先取得直接保送学生上大学资格的学校,当地群众把郫县四中誉为“出大学生的学校”,学校校风严、学风正、教风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近年大批学生相继考入清华、北大、复旦、北师大、上海交大等全国知名大学深造,据介绍,该校重视特长生的培养,曾被评为“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九五’规划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课题实验学校,该校学生多次在全国高中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廖昌永,乃郫县四中最大骄傲,世界著名中音歌唱家;但萍,周克克,张静等多位清华北大同学,皆为郫县四中的毕业的。四中不断努力,不断为祖国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