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锡饧
【原文】明(1)名医戴原礼尝(2)至京,闻一医家术(3)甚高,治病辄(19)效,亲往观之。见其迎(4)求(5)溢(6)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7)去(8),追而告之曰:“临(9)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10)其故。曰:“此古方尔(11)。”殊不知古方乃(12)饧(13)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14)!今之庸(15)医妄谓(16)熟谙(17)古方,大抵(18)不辨锡饧类耳!
嗟乎(14)!今之庸(15)医妄谓(16)熟谙(17)古方,大抵(18)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 3 术:技术。 4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5 求:上门求诊的人。 6 溢:满。 7 既:已。 8 去:离开。 9 临:等到。 10叩:问。 11 尔:同“耳”。 12 乃:是。 13 饧:táng 同糖。 14嗟jiē乎:唉,叹词。 15 庸:平庸,此指无技术。 16 妄谓:胡说。 17 熟谙ān:熟悉。 18 大抵:大都。
【翻译】戴元礼是明朝的名医。有一次,他因事进京,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见效,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这医生。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时,刚好一位病人取药从戴元礼旁边经过,忽见那名医追了出来,对病人说:“煎药时可别忘了放入一块锡”
戴元礼想:我行医这么多年,只听说金银玉石铜铁可入药,唯独没听说过锡能入药。这难道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于是,他请教问这么做的原因。
那名医认不得戴元礼,不屑地说:“难道你没见仲景小建中汤与的‘饧’字吗?”
戴元礼一听,乐了。如今,平庸的医生胡说的熟悉古方,大都不分辨锡糖的啊!
【出处】《冷庐医话》为清代医家陆以湉所撰,其一、二两卷论述医务道德、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等项,以及古今医家、古今医书足资取法者。卷三至卷五系摭拾历来名医对多种病证的治验医案等,间附己意,加以发明,推究原委,详其利弊,言多中肯。其补编一卷,系民国曹炳章氏就作者所著《冷庐杂识》中有关医事者择要录入,附列编末,使本书更为充实。
此次是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乌程庞氏刊本为底本,以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为参校本点校而成,可供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术参考,颇具启发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作者简介】陆以湉,字定圃,浙江桐乡人,医术精工,博极群书,识见超人。其研究学识,必穷理索奥,务达其旨,于是随笔记述,而成《冷庐医话》,流传于世,后人评价甚高。又撰《再续名医类案》,但未见刊行。
【启发】这个故事不仅引人发笑,更启人深思。讽刺一些短文讽刺了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让人贻笑大方的一类人。。它说明了读文言文时“识字”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医生分不清医书的锡、饧,就会影响医疗效果,甚至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对识字、辨字决不能掉以轻心,不然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在学习和工作中造成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