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权

中国,主流不一定就掌握着主导权,按照ouji的观察,主导权主要在下面一些年龄段的人手中掌握。 第一,真正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1940到1950年代出生的人手中。 代表人物: 胡主席 温总理 第二,舆论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1968年左右出生的一批人手中,其共同的特点是在1986年左右进入大学校门。这批人虽然在体制内不是一把手,但是其影响已经占领了舆论的主导权。这批人将是社会的主流力量,也是新生中产阶级的代表。 代表人物: 黄健翔 白岩松 带三个表 keso 第三,炒作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批人手中,其统称为80后。这批人年纪尚小,社会体验不深,不识艰苦为何物,是如今互联网的主力力量。没有这批人的炒作,社会会乏味不少,但是有了这批人的炒作,对社会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改变以及影响。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批人是未来的力量,只要不再把民族主义走向极端的话。 代表人物: 80后 观察完毕 .
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有一个统称,叫做“80后”。这个词从诞生开始就充满矛盾,褒义与贬义、希望与诟病、批评与自醒,很多话题围绕着这个词展开。当“80后”们还在上小学时,就已经有人给他们下定义,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可就目前看来,他们也没垮到哪里去。在很多舞台上,上世纪8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已经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叫板他们的前辈——“垮掉的一代”已经进入黄金年代,他们正在崛起。
叫嚣“垮掉的一代”的人不是没有理由。“80后”赶上了计划生育,大都是独生子,家里的娇宝宝。只要自己想要的想做的,父母哪有不去满足的,养成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习惯,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1980年前出生的人大都有兄弟姐妹,从小时候和自己兄弟姐妹的打闹到长大后相互帮助中,他们学会了去忍让、包容、关心别人、互助。人们往往拿“80后”一代的自私与上述品格相对比,可事实上,“80后”一代甚至还没有心理准备,就被推向了一个没有依靠、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自私也只不过是现实的表象罢了。
一位“80后”网友在博客里这样表达心声:“我们虚荣,因信仰都已经死去。而物质,是唾手可得的一点点安心。一本青春之歌,读完满眼的泪。觉得他们那样热血沸腾的青春着实是美好。可他们用生命追求的东西,今天我们正在拥有。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可海子死了,顾城也死了。听说汪国真穷困潦倒,又听说舒婷变年轻,疑似拉了皮。不要问我们怎么了,是这个世界怎么了。总归无偿捐血的队伍里,排到长长的,还是我们这些年轻的面孔。”
“8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是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外来的新文化、新事物充实着这一代人的思想,他们也自然成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代。他们不再愿意安安分分地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了,学着去洒脱、潇洒、自由、想爱就爱。他们大多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直来直去与特立独行成为时代品格。
时不我待。现实的车轮在毫不留情地碾过60年代人和70年代人后,同样碾向了“80后”一代,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80后”一代没有60年代人满地的机会,没有70年代人兄弟姐妹间的搀扶与呵护,而这些似乎刚从父母的怀抱中跳出不久的人已经开始面临立业、娶妻、生儿育女等等一系列人生问题。刚刚结婚的“80后”们在回父母家吃饭时也已经想到:除每个月的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他们以后还要以两个人的收入去承担4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支出。为了把根留住、为了体面生活、为了事业有成、为了健康、为了将来,他们不敢稍做停留。在他们面前,一个希望通常紧跟着多个失望和挫折,在现实的一顿顿棒喝中,“烦恼化生存”已经成了“80后”的生活常态。因此有人说痛快享乐是为了更加玩命工作,偶尔怀旧也是为了给现实提供坐标,无论如何,“80后”正处在初入社会的端口,开始怀旧,也许这正是他们开始成熟的标志。